第2章 太子之殇

第二章:太子之殇

御书房内,烛火明灭跳跃,仿若一群调皮的精灵在嬉闹,又似夜空中闪烁不定的星辰,与这静谧又压抑的氛围格格不入。四周摆满了高大巍峨的书架,仿若守护知识的巨人,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兵书战策,古籍的纸张泛黄,那是岁月留下的吻痕,散发着历史独有的韵味,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低语,静静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

朱元璋独坐于那宽大厚重的书案前,书案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砚台里的墨汁仿若一潭深邃神秘的湖水,凝重而静默,似藏着无尽的玄机,又仿若一片黑暗的深渊,吞噬着光芒。他手中反复摩挲着一枚羊脂玉佩,玉佩通体温润,在烛光的映照下,晕出一层柔和的光晕,仿若还残留着太子朱标身上的温热,好似朱标的灵魂眷恋不舍,仍徘徊于这方寸玉石之间。朱标的骤然离世,仿若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朱元璋的心上,让他的世界瞬间倾塌,好似一座巍峨耸立、历经风雨的摩天大厦轰然倒下,只留下一片荒芜的废墟,又仿若春日里繁花似锦、蝶舞蜂飞的花园突遭霜雪,转瞬凋零,生机全无。

往昔岁月如潮水般汹涌涌上心头,朱标幼年时,软糯小手紧握着毛笔,在宣纸上学写横竖撇捺,朱元璋立于一旁,眼神满是慈爱与期许,那目光仿若春日暖阳,温柔地洒在朱标身上,耐心地手把手教导。他还记得朱标第一次写出一个歪歪扭扭的“人”字时,眼中闪烁的兴奋光芒,那光芒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启明星,穿透黑暗,点亮了朱元璋心中对未来的憧憬,又似春日里最烂漫的暖阳,驱散阴霾,带来无尽的希望。稍长些,父子二人于朝堂之上共议国事,朱标见解独到、心怀仁德,面对赈灾之事,朱标主张开仓放粮,安抚百姓,他目光坚定,言辞恳切,那模样仿若一位悲悯众生的菩萨下凡,朱元璋满心欣慰,将诸多治国重任托付,对他寄予厚望,盼着有朝一日能放心将江山交予他手中。可如今,这一切期望皆化为泡影,空余满心的怅惘与失落,仿若置身荒芜旷野,四顾茫然,寒风呼啸而过,如冰刀般割在身上,吹透他的身心,又似一只孤舟漂泊在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找不到方向,迷失在绝望的深渊。

指尖轻抚玉佩,沿着每一道精致纹路缓缓游走,仿若如此便能再度触碰到朱标的气息,仿若沿着时光的隐秘小径,追寻着朱标的足迹,回溯那些美好的过往。他的眼眶微热,泪光闪烁,可他硬是紧咬牙关,将那汹涌的悲戚狠狠压下,双手握拳,指节泛白,似在与内心的痛苦做着顽强的抗争,仿若一位坚守阵地的无畏战士,绝不向悲伤的敌军屈服,又似一座屹立千年的磐石,任风雨侵袭,仍岿然不动。猛地起身,大步迈向窗前,双臂用力推开雕花窗棂,凛冽寒风呼啸而入,如冰刀般割在脸上,他却仿若未觉,只盼这刺骨寒意能让混沌思绪清醒几分,仿若希望这寒风能吹散心中的阴霾,如春风拂过,荡涤尘埃,让他能重新看清前路。窗外,夜色深沉,树枝在风中摇曳,仿若鬼魅起舞,更添几分凄凉,仿若一群悲伤的幽灵,为朱标的离去而黯然神伤,又似黑暗中的舞者,用凌乱的舞步诉说着无尽的哀愁。

幸而朱允炆的出现,仿若暗夜里的一点微光,重新燃起他心中希望之火苗,仿若一艘在迷雾中迷失方向、濒临绝望的船只,突然看到了远方的灯塔,找到了前行的方向。自此,朱元璋悉心教导允炆为君之道,将毕生经验、权谋智慧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允炆虽年幼,却机灵聪慧,眼眸清澈,仿若一汪清泉,能映照出世间的美好与纯净,对祖父满怀崇敬,聆听教诲时总是专注认真,频频点头,那模样仿若一只渴望知识的雏鸟,张着小嘴,急切地汲取着养分,又似一位虔诚的信徒,在聆听神谕。每当朱元璋讲述起历史典故,允炆眼中便闪烁着好奇与思索的光芒,仿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仿若一条欢快的小鱼,穿梭在智慧的珊瑚礁间,探索着未知的奥秘,又似一只灵动的小鹿,在思想的草原上奔跑跳跃,追逐着真理的芬芳。朱元璋仿若在他身上寻到朱标的影子,仿若看到大明未来的曙光破云而出,仿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划破长空,带来希望。

他微微俯身,轻轻拍了拍允炆稚嫩却挺直的肩膀,目光饱含期待,声线沙哑却字字铿锵:“允炆呐,你务必牢记,身为帝王,肩扛苍生,心怀天下,万事以民为本,以江山社稷为重,切不可有半分懈怠。”那只老手,青筋凸起,满是岁月斑驳痕迹,此刻却稳稳当当,仿若传递着无尽力量,那力量似能穿透时光,为大明的未来保驾护航,仿若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守护着大明的江山,抵御着一切未知的风雨,又似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滋养着大地,孕育着希望。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朱元璋教导朱允炆的场景屡屡出现。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二人身上,朱元璋指着书卷上的文字,讲解治国安邦的谋略,朱允炆时而皱眉思索,时而恍然大悟,不住点头;午后,御花园中,朱元璋带着朱允炆漫步其间,以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为例,传授用人之道与平衡之术,朱允炆听得入神,目光紧随祖父所指之处;夜晚,烛火摇曳,朱元璋与朱允炆相对而坐,复盘朝堂之事,剖析利弊得失,朱允炆认真记录,提出疑问,祖孙俩的讨论声在静谧的夜里传得很远。朱元璋倾尽全力,要将朱允炆雕琢成一代明君,让大明的江山在他手中延续辉煌,他深知,这不仅是对朱标的寄望延续,更是大明万千子民的福祉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