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时代背景

公元前318年前后,孟子开始活跃了,周游列国,期间跑到了魏国去。

自从战国开始以来,魏国的从前晋国分出来的诸侯,借助从前晋国的雄威,魏国一度是战国首强。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是个很有能力的君主,管理下属也有法家思想,同时善于引进人才,比如吴起、乐羊就是他下面的主要干将,为魏国向北向西获得了土地扩张。

孟子五十几岁的时候,还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就跑到魏国来了。魏国当时的大王正是魏惠王(梁惠王,魏国都城在大梁,即开封,所以魏国也叫梁国)。这时是战国中期,魏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本是战国的首强,但是传了三代到魏惠王这里的时候,却成了相对挨打的弱国,这主要原因是战国初期普遍进行了法家改革,就是朝着“现代国家”转型,把贵族们(世袭卿族)都去掉,任用和提拔布衣平民出身的人为官,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君驾御这些官僚比驾御贵族容易,于是,君权就强化了。二是提拔任用了布衣,从而得到了人才。君权强化和得到人才,都有利于争霸。这也是法家改革的核心内容。

魏国本来做了这样的改革,但是又停步不前了。于是,魏惠王时代,就流失了孙膑、张仪、商鞅、公孙衍等人才,这些人本来是魏国人,或者率先是来魏国求职的。

于是魏惠王开始节节走下坡路。

魏惠王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很想对得起祖宗,要恢复从前的国家风采,于是就大力花钱,到国家上做广告——具体办法就是派出宾客,去列国嚷嚷,谁愿意来帮我们大王,给金子啊,我们大王豁出去了!于是,很多人就跑来魏国面试,包括孟子。下面就是魏惠王面试孟子,和他交流的记录。大约是孟子的徒弟们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