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JavaScript代码引入方式

在网页中编写JavaScript代码时,有3种引入JavaScript代码的方式,分别是行内式、内部式和外部式,下面分别对这3种引入方式进行讲解。

1.行内式

行内式将JavaScript代码作为HTML标签的属性值使用。例如,在打开网页时自动弹出一个警告框,警告框中的提示内容为“通过行内式引入JavaScript代码”,示例代码如下。

<body onload="alert('通过行内式引入JavaScript代码');">
</body>

在上述示例代码中,<body>标签的onload属性表示页面加载事件,用于在网页打开时自动执行JavaScript代码,该属性的值为行内式JavaScript代码。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行内式不适合在HTML标签中书写大量的JavaScript代码,这是因为行内式代码与HTML标签混合在一起,不利于代码维护。

2.内部式

内部式将 JavaScript 代码写在<script>标签中。<script>标签可以写在<head>标签或<body>标签中。例如,在打开网页时自动弹出一个警告框,警告框中的提示内容为“通过内部式引入JavaScript代码”,示例代码如下。

<body>
  <script>
    alert('通过内部式引入JavaScript代码');
  </script>
</body>

由于通过内部式可以将多行 JavaScript 代码写在<script>标签中,相比于行内式,使用内部式更方便阅读代码,所以内部式是引入JavaScript代码的常用方式之一。

另外,<script>标签有一个type属性,该属性表示脚本类型。由于在HTML5中type属性的默认值为text/javascript(表示JavaScript),所以在使用HTML5时可以省略type属性。

3.外部式

外部式将JavaScript代码单独写在一个文件中(一般使用“.js”作为该文件的扩展名),然后在HTML中通过<script>标签引入该文件。外部式适合在JavaScript代码量较多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创建一个test.js文件,在该文件中编写如下代码。

alert('通过外部式引入JavaScript代码');

在HTML文件中使用外部式引入JavaScript代码,示例代码如下。

<body>
    <script src="test.js"></script>
</body>

上述代码表示引入当前目录下的test.js文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外部式时,<script>标签内不可以编写JavaScript代码。

以上分别介绍了引入JavaScript代码的3种方式。在实际开发中,提倡结构、样式、行为的分离,即分离 HTML、CSS、JavaScript 这3部分代码,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当需要编写大量的、逻辑复杂的、具有特定功能的JavaScript代码时,推荐使用外部式。

外部式相比内部式,具有以下3点优势。

① 使用外部式JavaScript代码存在于独立文件中,有利于修改和维护,而使用内部式会导致HTML代码与JavaScript代码混合在一起。

② 使用外部式可以通过浏览器缓存提高响应速度。例如,在多个页面中引入相同的JavaScript文件时,打开第1个页面后,浏览器会将JavaScript文件缓存下来,下次打开其他页面时就不用重新下载该文件。

③ 使用外部式有利于 HTML 页面代码结构化,可以把大量的 JavaScript 代码分离到HTML页面外,这样既美观,又方便文件级别的代码复用。

另外,浏览器运行 JavaScript 代码时,无论使用的是内部式还是外部式,页面的加载和渲染都会暂停,等待脚本执行完成后才会继续。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整个页面的影响,推荐将不需要提前运行的JavaScript代码所在的<script>标签放在HTML文档的底部。

多学一招:JavaScript异步加载

使用外部式时,为了减少JavaScript加载过程对页面造成的影响,可以使用HTML5为<script>标签新增的两个可选属性 async 和 defer,实现异步加载。实现异步加载后,即使JavaScript文件下载失败,也不会阻塞后面的JavaScript代码运行。

async 属性用于异步加载,即先下载文件,不阻塞其他代码运行,下载完成后再运行,示例代码如下。

<script src="file.js" async></script>

defer属性用于延后执行,即先下载文件,不阻塞其他代码运行,直到网页加载完成后再运行,示例代码如下。

<script src="file.js" defer></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