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进盛府
- 知否:侯府嫡子建功立业
- 钩沉渊海
- 2132字
- 2025-01-23 15:57:22
他们几个热血少年,时隔几个月没见,此时正热火朝天的说着各自以后的打算,吃酒打马球之类的少年意气之行,当然也包括柏兰提醒不可荒废学业的话语了。
时间就在众人不经意间流走,长长的队伍,因为人员和货物的原因,行进了大约有半个时辰,才到了积英巷。
说来顾廷焕还是第一次到汴京的盛府,因为此前盛家不在京,就算以前在京的时候,和盛府又没有开始交集,自然是没有见过了。
所以当他见到盛府的时候,也是惊讶了好一阵子,之前他没被赐爵之前,白家在汴京高价求购来的三进院子,和盛府一比,可就有些差距了。
有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生的好也是命数使然,当然他自己生的也很不错,至少盛竑虽然得了这偌大的宅子,自幼过的可不如意。
网上找的,如侵删。
时隔多年,盛家再次回返汴京,虽然提前安排了下人小厮打扫,但他们这么多人,加上从扬州带过来的东西,归置起来也是很繁琐的。
所以顾廷焕兄弟两个进了盛府之后,主母王若弗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就带着盛华兰和盛如兰,去安排下人收拾归置府邸去了。
作为男主人的盛竑,加上盛长柏兄弟,负责接待他们兄弟两个,席间自然忘不了各自近况的了解和寒暄。
“叔父,此次盛家右迁进京,小侄先给叔父道喜了!不知叔父入了哪个衙门?小侄回京这数月,与余老太师府上也拜访过数次,请益学问。
闲谈之时,耳濡目染,倒是对官场上的事情,有了些许了解。”
盛竑这次是由扬州通判,考评为优,加上他的一些打点,升迁入京,顾廷焕隐约记得,盛竑好像是入了尚书台,官拜承直郞。
“哦?看来贤侄在这汴京繁华之地,这向学之心依旧未减啊!没成想你竟能和余老太师见上面,这可是科场和官场的前辈,贤侄应当多多请教才是。
余老和家岳都曾为宰辅,家岳仙逝以后,官家钦赐其配享太庙,这可是的无上的荣光,待将来,余老未尝不又是一个配享太庙啊!”
甫一听说顾廷焕这个未来女婿,对自己恭喜,盛竑也是颇有些自得的捋了捋短须,颔首看着对方;
待到顾廷焕说起近期和余老太师府上相交的事情,他便对这个未来女婿更加欣赏了。
同为官场之人,盛竑的岳父,也是前太师,只可惜对方已经作古;有着配享太庙的名声,但显然王家后人,现在没能更好的利用父辈的官场资源。
作为盛家的亲家王家,现在的家主也只是在外地流转,一直没能升迁到汴京,反而作为女婿的盛竑,先一步达成了。
可见王家现在也只是一个比较大的空架子而已,子嗣成才者不多,听到盛竑说起他的岳家,顾廷焕也想到了原剧中的那个王家舅舅。
以及为了跋扈长女,败了整个王家名声的表面慈眉善目,实则短视无才的老夫人。
这边他想着王家的事情,盛竑接着又捧了一下余老太师,接着就回起了顾廷焕之前的问询。
“说来惭愧,此次进京,为叔只是官拜六品的承直郞,侥幸入了尚书台。京官难做,叔恒你们几个兄弟,以后也要记得这点,多做多错,稳健方为官场正道啊。”
作为老油条的盛竑,在之前打点关系的时候,肯定早早的就考虑到了他想入的衙门,为什么选择尚书台这个清水衙门。
顾廷焕心中自然是明白的,现在已经是至和二年,明年就是大周官家的最后一个年号了,一直到他驾崩。
最重要的是,官家到目前一直都没有存活的子嗣,大周没有太子甚至是皇子,这就增长了以后兗王和邕王两党明争暗斗的气焰。
在这一点上,顾廷焕有时候都不得不佩服,盛竑嘴上说着三品荣休就是他最大的目标,最后的结果可不仅如此啊。
儿子以后还官拜宰辅,盛家在他和他儿子手里,终于重新翻了身,直接进阶为顶级门第,书香世家。
在站队和官场上的摸爬滚打上,顾廷焕以后的确有很多需要和自己这个未来岳父请教,当然他以后真的进了官场的话,有的事情还是可以做的风生水起的。
毕竟他有着先知先觉的优势,盛竑此次升迁进京,可以算是高升了,扬州是上州,江南水乡,民丰物阜,赋税还不低。
通判名为二把手,其实管着宋兵、百姓、钱谷、户口、赋役、百姓打官司,这些通通都归通判管辖,可见权利之大。
扬州通判,在大周的官僚体系中,官拜七品,又是上州,盛竑从灵州开始熬了许多年,才得以转入,由此可见官场堪磨的难度。
大周科举,进士及第前三甲,状元授修撰,级别为从六品,榜眼、探花则授以七品编修,如果外放,起步是就是小州的通判。
“谢叔父提点,小侄倒是认为尚书台好啊,一动不如一静,现在汴京,明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我等就应该稳健些才是,叔父在官场拼搏多年,家父又是武将,和文官体系区别太大,说来以后还要多和叔父请教官场上的道理呢。”
心中想着盛竑的安排,暗自佩服,顾廷焕心里也想了许多关于科举的安排,按照他的想法,肯定是要力争前三甲的。
这点从授官上就能看出来,自己这个未来岳父,在官场摸爬滚打十数年,才得以升任汴京的从六品京官。
如果他奋发图强一些,争取考一个前三甲,就算不求状元,哪怕是第二名还是第三名,他都已经非常满意了。
当然这不仅只是说说,毕竟不能白日做梦,这也是哪怕他因为重生的原因,博闻强记,却依然苦读不辍的原因,为此还提前结识了前辈余老太师。
说白了,其实就是为了有个好的官职起点,大周和大宋一样,因为冗官冗兵,朝廷不堪重负,才有了范文正公的庆历新政。
只可惜功败垂成了,由此反推,其实就可以知道,宋朝做官,待遇是极高的,这完全可以算得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程度。
整个大周,只要条件过得去的家庭,甚至有的过的一般或者比较差的,都只争那一线翻身的机会,科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