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在下愿随殿下出征

姚广孝一直沉默地捻着佛珠,此刻忽然轻轻叹息,抬起半垂的眼睑,目光落在徐良身上。

他语气平缓:“若鼓动他们反建文,或可扰其军心,但这等离间之策,终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殿下若用之,日后如何收场?”

朱棣看了姚广孝一眼,目光幽深,声音不疾不徐:“孤用此策,并非要逼他们反,亦非让他们归顺,而是让他们疑。”

他的眼神如电,锐利无比:“只要他们开始怀疑,开始犹豫,便已足够。”

徐良缓缓颔首,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若能暗中鼓动他们认为‘即便靖难平息,朝廷亦会削其兵权’,届时,军心便可动摇。”

——

午时将至,日光透过窗棂斜斜洒落,在殿内铺陈出一片淡金色的光晕,映得朱棣的身影越发深沉。

屋内寂静无声,唯有淡淡的茶香萦绕,似乎连空气都凝滞了几分。

朱棣端坐于案前,指尖轻轻摩挲着茶盏,目光幽深如渊。

他的目光缓缓落在徐良身上,如一柄锋锐的刀,似要刺透他所有的心思。

片刻之后,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威严:“先生之谋,孤深感佩服。”

话语落下,他的手指微微一顿,旋即,他目光炯炯,话音更沉:“既然先生智计无双……”

徐良的指尖在茶盏上缓缓盘旋,心中一丝异样的直觉陡然浮现。

朱棣微微前倾,眼神如刀,直直地锁定徐良,声音铿锵有力:“孤有一事相求——请先生随孤一同出征!”

此言一出,屋内的气氛陡然一滞,仿佛连窗外的日光都悄然隐去,只余下一片静默的暗潮在四下翻涌。

朱高炽眉头猛地一皱,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险些洒落。

他迅速抬头看向父亲,眼底闪过一丝惊讶与担忧。

姚广孝手中的佛珠亦是微微一顿,低垂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深思。

他没有立即开口,指尖捻动佛珠的速度却悄然加快,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徐良眸色微微变幻,指尖的动作停滞在半空。

随即,他缓缓抬眼,目光落在朱棣脸上,神色幽深,语气似笑非笑:“随殿下出征?”

他轻轻一笑,唇角似有若无的弧度:“殿下何出此言?”

朱棣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微微直起身子,眸中战意灼灼。

他语气坚定,毫不迟疑地道:“先生深谙兵法,若能随孤同行,必能助孤破敌。”

“耿炳文此战非同小可,孤不愿有一丝侥幸。”

他说到这里,语气微微一顿,随后,话锋陡然一转,目光透着一丝试探:“更何况,先生既然谋划天下大局,又岂能袖手旁观,只做一个书斋谋士?”

徐良静静地看着他,眸底泛起幽深的光。

他自然明白朱棣此举的深意——不仅仅是要借助他的智谋,更是要试探他的立场与忠诚。

战场之上,生死一线,若他随军同行,便再无中立可言,而是彻底绑在燕王的战车之上。

若战败,他将万劫不复;若胜,亦未必能全身而退。

他缓缓放下茶盏,神色不变,语调依旧平和:“殿下既然信任在下,为何不容在下留于后方,为殿下筹谋调度?”

朱棣闻言,目光微微眯起,随即,他忽而一笑,语气意味深长:“筹谋调度,固然重要,但孤更需要先生在孤身边,随军出征,一同经历风霜刀兵。”

他微微前倾,眼神凌厉,话语更显锋锐:“若先生真心辅佐孤,岂会畏惧战场?”

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沉重得令人窒息。

朱高炽的脸色微变,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开口,但最终还是沉默了下来。

姚广孝低垂着眼眸,指尖轻轻拨弄着佛珠,良久,他叹了一口气,低声道:“殿下,徐先生毕竟不是武将,战场之上,风云诡谲,若是稍有不慎……”

“先生何时畏惧过?”

朱棣截口打断,语气平稳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以往徐良不知自己身份,冒犯之事尚可辩解。

可如今自己身份已然揭晓,他徐良却依旧无所畏惧。

朱棣对徐良的性格虽不知全貌,但悍不畏死这一点,他却是感触颇深。

他缓缓站起身来,负手而立,目光冷冽如刀,语气更显坚定:“孤素来敬重先生之才,既然先生有意辅佐孤夺天下,那便该随孤踏上这条不归路。”

他微微顿了一顿,语气低沉而凌厉:“孤要的是并肩而战的同道,而非高坐堂中的谋士。”

徐良微不可察地勾了勾嘴角,目光掠过朱棣的脸庞,似笑非笑。

“不愧是未来的永乐大帝,果然够果决。”

他漫不经心地端起茶盏,轻轻啜饮了一口,温热的茶香在唇齿间弥漫,而后,他缓缓放下茶盏,神色幽远,目光幽深。

世人总爱歌颂英雄的魄力,却不知这种魄力往往意味着身不由己。

沉默良久,徐良轻轻吐出一口气,嘴角含笑。

他意味深长地道:“殿下既然如此器重在下,若在下再推辞,倒显得矫情了。”

接着,他缓缓站起,拂袖一礼,语气淡然:“在下愿随殿下出征。”

朱高炽见状,眉头皱得更深了一些,他目光中闪过一丝担忧,低声道:“先生此去,恐怕艰险重重……”

徐良微微一笑,语气坦然:“谋士亦非温室花朵,何惧风雨?”

朱棣见他应允,嘴角露出一抹满意的笑意,眼中战意愈盛:“好!既然如此,孤便不再多言。此战,便让先生与孤一同见证胜负。”

这时,姚广孝忽然开口:“殿下,若先生随军,恐怕仍需一人留于后方,稳固北平府内政。”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道,“靖难之战尚未结束,南京朝廷亦不会坐视不理,殿下总该有所防备。”

朱棣目光微凝,缓缓颔首,随即看向朱高炽,语气沉稳:“此事便由你负责,燕王府内政、粮草调度,一应事务,你与道衍共同主持。”

他目光灼灼:“靖难之战,成败未定,但若后方稳固,前线便无后顾之忧。”

朱高炽闻言,郑重抱拳:“儿臣定不负父王所托。”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亮,可屋中暗潮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