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宋礼人麻了

当朱棣的话语传入夏元吉的耳中,他的目光中不禁流露出几分狐疑,视线转向朱高煦,心中对皇上此番的举动动机充满了疑惑与揣测。

诚然,这蜂窝煤的实用性与便利性无可否认,一旦投入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几乎可以笃定能够在广阔的市场中迅速占据可观的份额。

然而,汉王爷竟将一块蜂窝煤的定价定在了仅仅二文钱,这个价格实在是低得令人咋舌。即便能够凭借数量的优势售出数量庞大的蜂窝煤,但其所带来的收益恐怕也远远不及投入,根本是得不偿失的买卖。

并且,长期以来,世人对于烧炭这一行为向来抱有深深的抵触心理。即便这蜂窝煤成功被生产出来,后续要将其顺利地推向市场并实现大规模的售卖,无疑是一个极为棘手且充满挑战的重大难题。

然而,就在此时,皇上却出人意料地横插一脚,强硬地要求分走一份利润。这让夏元吉满心困惑,眉头紧紧皱起,仿佛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

这明明白白是一桩亏本的买卖,聪明睿智如皇上,怎么会如此积极主动地赶着插手进来呢?

皇上蠢吗?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他可是这天下一等一的聪慧之人,其智谋与远见向来令人赞叹不已。

思及此处,夏元吉怀着试探的心思,语气略显谨慎地问道:“汉王殿下,可是还有什么未曾全盘托出的周密计划?不妨坦诚直言嘛!”

朱高煦听到这问话,先是微微一愣,紧接着脸上浮现出些许尴尬之色,下意识地挠了挠头。

夏元吉这老家伙,真不愧是永乐大帝的理财能手,心思如此细腻敏锐,果然不是轻易能够糊弄过去的。

“蜂窝煤虽说定价仅为二文,但是那配套使用的煤炉可是用质地优良的钢铁精心铸造而成,定个二钱银子的价格应当是情理之中吧?”

“待到销售之时,将煤炉与蜂窝煤巧妙搭配一同售卖,再灵活巧妙地动用一些行之有效的销售手段,如此一来,其中还是蕴含着相当可观的利润空间的。”

夏元吉闻听此言,毫不犹豫,当即直接面向朱棣,恭敬地拱手说道:“皇上,臣以为此事切实可行,且极具实施的价值。一来能够为广大百姓的生活带来显著的便利,实实在在地造福于民;二来也能够为空虚的国库注入新的财源,有效地弥补财政上的巨大空缺。”

这老狐狸,果真是不见切实的利益便不肯轻易表态啊!

朱棣望着脸上洋溢着笑意的夏元吉,又扫了一眼此刻神情略显郁闷的朱高煦,不禁放声笑道:“既然如此,此事就交付给户部与汉王共同负责吧,务必争分夺秒,尽快生产出一批品质优良的蜂窝煤,以迅速解除百姓面临的燃眉之急。”

朱高煦听到这一安排,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郁闷之情。自己好不容易历经艰辛折腾出了这蜂窝煤,未曾想竟被朱棣趁机分走了一杯羹。

“爹啊,要不抽调军器局一半的人手,专门投入到煤炉的生产之中!”

听了这话,朱棣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犹如乌云密布,毫不犹豫地断然拒绝道:“绝对不可,明年朕决意北伐瓦剌,军器局必须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武器辎重的生产制造。”

此刻,他终于彻底反应过来,这个一贯行事大胆的混账儿子突然对军器局发起“袭击”,原来是暗藏着这样的小心思。

若让军器局放弃至关重要的武器辎重生产,转而全力帮你生产煤炉,难道朕明年要赤手空拳、毫无装备地去与瓦剌交战吗?

朱高煦闻言,顿时心急如焚,声调不由自主地提高,大声说道:“爹,在您心中,到底是您亲自挂帅北伐瓦剌的千秋大业重要,还是让百姓安然顺利地度过这漫长寒冬重要?您怎么就如此糊涂,分不清这其中的轻重缓急呢?”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瞬间瞠目结舌,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个个呆若木鸡。一众位高权重的巨头们都默默地低下了头,不敢正视朱棣那即将爆发的怒火。

我的汉王爷啊,您怎么如此鲁莽冲动,竟敢再次当面教训起陛下了?

他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难道您也分不清谁才是这天下之主,谁才有最终的决策权吗?

夏元吉也只能无奈地苦笑着摇了摇头,赶忙出言提醒道:“汉王殿下,生产蜂窝煤固然是当务之急,但是无论如何也万万不能延误了北伐的军机大事啊!”

倘若此次出征的并非天子,而是其他将领,那情况或许还能稍有缓和。

然而,明年的北伐乃是天子御驾亲征,您若是因为这蜂窝煤的生产而延误了至关重要的军机,万一皇上在凶险万分的战场上遭遇什么不测,那可是犯下了万死难赦、罪无可恕的弥天大罪啊!

朱棣脸色铁青,目光如冰地冷冷瞥了一眼朱高煦,先前那还算平和的好心情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

他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向来叛逆的逆子,为何总是要不遗余力地处处与自己作对,仿佛生来就是为了给自己添堵找麻烦。

朱高煦却在此时陡然换上一副笑容,语气坚定地说道:“谁说本王会延误北伐的军机了?不就是武器辎重的生产任务吗?本王在此郑重向您保证,不但不会有丝毫的耽误,而且还会超额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

朱棣闻言,不禁微微一愣,神情瞬间变得严肃庄重起来,板着脸追问道:“此话当真?倘若最终未能完成,又当如何处置?”

“爹,儿子如果未能完成此项任务,您就依照军法严厉处置,儿子绝无半句怨言。”

听了这番话,朱棣不禁微微一怔,目光深深地凝视了他一眼,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这个一向不让人省心的老二,为了生产蜂窝煤,竟然如此决然地立下了这般严肃的军令状!

他如此坚决执着,到底是真心实意地想要让百姓能够温暖地度过这个寒冬,还是说他其实是打着为百姓谋福祉的幌子,实则是为了暗中谋取个人的私利?

“也罢,只要你能够确保不延误北伐的军机,就随你去大胆折腾吧,工部与户部必须全力以赴,给予全力的支持与配合。”

话音刚落,朱棣当即起身,衣袂飘飘,带着些许愤怒与不满,拂袖扬长而去。

得了皇上的诏命,户部尚书夏元吉与工部尚书宋礼也只能无奈地再次跟随在朱高煦身后,一同来到了工部所属的军器局。

三人刚刚迈入工坊的大门,老刘头便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迫不及待地急匆匆迎了上来。

“殿下请过目,这些都是通过您精心设计提供的模具生产出的箭头!”

老刘头的声音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激动,整个人仿佛被巨大的惊喜所击中,沉浸在极度的震撼之中,那激动的神情仿佛发现了世间最为珍贵的宝藏一般。

宋礼的目光落在那满满一箱子的箭头之上,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满心的惊讶与震撼难以言表,紧接着追问道:“老刘,如此数量众多的箭头,你们究竟花费了多长时间才生产出来?”

“仅仅一天!草民等全力以赴,只用了短短一天的时间!”

老刘头激动得双手不停地比划着,试图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动作来展现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果。

“汉王殿下送来精准详尽的图纸之后,模具在当天就迅速制作完成,随后的烧制过程也仅仅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所以眼前的这些成果都是在昨天短短一天之内完成的!”

宋礼听到这里,只感觉头皮一阵发麻,仿佛有无数只蚂蚁在上面爬行。

仅仅一天的时间,竟然就生产出了如此数量惊人的箭头!

只是粗略地扫上一眼,粗略估计就足有上千之数!

宋礼此刻的眼睛瞪得犹如铜铃一般巨大,脸上绽放出狂喜的神色,那兴奋激动的神情仿佛中了世间最为诱人的头彩一般。

夏元吉也是目光一亮,目光专注而细致地打量着这些通过先进高效的流水线方式生产出来的箭头,心中不由自主地暗自心惊,对这惊人的生产效率感到无比震撼。

唯有朱高煦始终保持着一脸的平静,看不出丝毫的情绪波动,只是默默地捡起一个箭头,全神贯注地仔细观察起来。

大明王朝虽然已经开始逐步应用火器,并且成功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支独树一帜的火器特种部队——神机营。

但是,不得不客观地承认,这终究还是一个冷兵器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关键作用的时代。相比于质量参差不齐、性能不够稳定的劣质火器,在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场之上,最为行之有效、能够决定战局的远程攻击方式,依旧还是传统的弓箭!

可是弓箭的生产制造过程,却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能够轻松完成的简单事情。

至少在军器局成功研发打造出这精妙绝伦的模具之前,他们的生产效率低得简直令人发指,以至于大明的英勇将士们在浴血奋战、激烈厮杀之后,都不得不无奈地回收使用过的箭矢,期望通过再次利用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

“老刘头,此次新的生产方式所展现出的制作速度和以往的传统方法相比,具体情况究竟如何?”

朱高煦问出了众人内心深处都极为关切、急于了解的关键问题。毕竟,只要这个加工速度能够保持稳定高效,就能为朱棣明年雄心勃勃的北伐瓦剌计划提供坚实可靠的武器装备保障。

刘老汉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声音洪亮地回答道:“殿下,此次的生产速度与以往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快得超乎想象!而且在人力成本方面,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投入。如果暂且不考虑后续的精细打磨过程,此次的生产效率比之先前,足足提高了数十倍不止!”

“而且草民斗胆认为,这精妙的模具不仅仅能够用于箭头的生产,还完全可以应用于刀枪等武器的制造。只要事先精心设计好模具,在初步定型之后再进行一番精心的打磨处理,这无疑将使得武器的产量实现数十倍的惊人增长……”

刘老汉不愧是世代从事打铁行业出身,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敏锐直觉,一眼就精准地看出了这模具所蕴含的巨大优势和潜在价值,在他眼中,这无疑是提高武器产量的绝佳神器。

不过,正当众人都沉浸在这巨大的惊喜与兴奋之中时,朱高煦却出人意料地突然泼了一盆冷水。

“先别高兴得太早!眼前这些只是箭头而已,真正从根本上制约箭矢整体生产速度的关键瓶颈在于箭杆的制作!”

听了这话,众人不禁面露惊讶之色,刚刚还兴奋不已、充满期待的神情瞬间变得垂头丧气、忧心忡忡起来。

因为汉王这番话,可谓是一语中的,精准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要害所在。

想要成功制作出一根笔直坚韧、符合标准的箭杆,其难度之大简直超乎想象!

在大明的军队中所使用的箭杆,主要分为竹质和木质两种类型。

竹子材质的箭杆,通常需要精心挑选那些笔直修长、质地优良的箭竹。在将其砍伐下来之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细致的修整处理方可使用。

尽管这些箭竹从外观上看起来一根根似乎都显得笔直挺拔,但是实际上想要从众多的箭竹之中挑选出一根完全符合标准、完美笔直的箭杆,其难度几乎等同于大海捞针,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毕竟这些竹子是自然生长而成,又怎么可能如此凑巧地笔直得完全符合人们内心的严苛期望。

而木质的箭杆,则需要依靠木匠运用刨子等传统工具进行手工加工制作。

但是由于受到工具的性能局限、原材料的品质差异,再加上木匠手艺水平的高低不同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想要真正制作出笔直顺滑、品质优良的箭杆,那也是困难重重,千难万难。

这就直接导致箭杆的制作工艺和效率,严重制约了整个箭矢的大规模批量生产速度。

“诸位放心,老刘,你只需严格按照这张精心绘制的图纸,全力以赴地将这东西成功研制出来,箭杆的生产难题便能够迎刃而解,不再成为困扰我们的障碍。”

朱高煦一边说着,一边神色从容地递给他一张绘制精细的图纸,脸上带着淡定自信的笑容,语气中充满了坚定与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