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沟通的真谛》:导言
- 中国式管理情境(袖珍版)
- 曾仕强
- 1205字
- 2025-02-11 17:52:10
中国人沟通有三大特色:一是有话不一定说出来;二是说出来可能含含糊糊;三是就算说得相当肯定,也不一定是真的。
中国人为求“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主张“事无不可对人言”,一方面则倡导“逢人只说三分话”。
中国话常常不能用听的,却应该用“看”的。“看他说些什么”“看他怎么说”,乃是中国人常用的法宝。
中国人沟通有三大特色:一是有话不一定说出来;二是说出来可能含含糊糊;三是就算说得相当肯定,也不一定是真的。
把三大特色连接起来:“有话不一定说,说得不清不楚,说得明白又不一定当真。”难怪常常把人气得死去活来。不过,中国人这样做,不见得完全没有道理。我们不妨把它仔细分析一下,把中国人这种“趋吉避凶”的作风,做一番合理的调整,以免大家越来越不明白,导致越来越难沟通的恶果。
中国人为求“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主张“事无不可对人言”,一方面则倡导“逢人只说三分话”。依据品管的概念,我们很容易了解,“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果是品管的上限,那么“逢人只说三分话”便是品管的下限。任何人沟通时站在“事无不可对人言”与“逢人只说三分话”的范围之内,权宜以求其通,十分安全。
“逢人只说三分话”是起点,一切条件合适的话,双方便可以加紧脚步,缩短彼此的距离,达到“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地步。万一条件不合,随时可以停留在安全限度内,确保立于不败之地。
三分话要说到不会死的程度,事实上唯有“说了等于没有说”,亦即“这三分还必须是比较不要紧的三分”,所以“不明言”常常是中国人用来点来点去的三分话。“点到为止”,不再多说的结果,常令人产生“为什么我说得这么清楚,他居然还听不明白”的感叹。
由于中国人擅长“不明言”,加上“中国话实在不容易听”,因此中国话常常不能用听的,却应该用“看”的。“看他说些什么”“看他怎么说”,乃是中国人常用的法宝。站在不要听的立场来听,才不会一听就信。
中国人认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听话要用“心”,不可专门用“耳”,才是有心人。完全用耳朵听的人,很容易变成“耳朵轻”,亦即随便听信小话,反而被小道消息所蒙蔽,并不是好事情。
用心看,主要看两样东西:一是说话时的脸部表情,一是说话方式。前者往往比言语本身更能表达内心的动态,而后者则帮助我们揣摩他的心理,包括说话的速度、说话的音调、说话的节奏等等,都应该“诚恳地用心看他怎么说”,从而比较容易明白他的真正用意。
中国人最不容易讨好,也害怕人家讨好。所以人与人沟通的时候,并不是“常常说一些好听的话”,也不主张“到处向人家说好话”。中国人十分注重制度,因为凡事有制度可遵循,才用不着逢人就低声下气说好话。
说一些好听的话,是纯粹的“情”,事实上很难沟通,不容易达成预期的效果。站在制度的范围内说一些好听的话,才是“通情达理”,比较方便找到合理的协议,可见制度的重要不容忽视。
有制度,却在执行时保留若干弹性,用来通情达理,看似不公平,实际上是“合理的不公平”,值得大家共同来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