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春日临门

杭州城里的春日总是来得特别早。清晨的阳光穿过湖面的薄雾,斜斜地洒在墨香书铺斑驳的门匾上。宋远之正站在木梯上,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祖父亲笔书写的招牌。

“墨香书铺“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历经数十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他总觉得这些字里藏着祖父的呼吸,仿佛还能看见老人家握笔时的庄重神情。

“叮铃——“

檐角的琉璃风铃随着晨风轻轻摇晃。那是去岁一位游方僧人所赠,据说采西域山中通透宝石制成,声声清越,能化解心中郁结。每当风铃响起,宋远之就会想起那位僧人意味深长的话:“万物皆有声,唯有静心者得闻。“

收起抹布,宋远之整了整身上的靛青直裾。三十有二的年纪,眉目温和,举止从容。十年前父亲离世,这间传了三代的书铺便落在他手上。虽说江南书铺林立,能在西湖畔扎根百年的却是寥寥无几。

“远之,今儿个开得真早啊。“隔壁茶肆的老王探出头来,笑呵呵地打招呼。

“王叔早。“宋远之拱手回礼,“您这桂花香气飘得更早,我这书铺都沾了光呢。“

“哈哈,晚些送几碗桂花糕来。“老王的声音里透着江南人特有的温润。

宋远之推开雕花木门,熟悉的书香扑面而来。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光影。檀木书架整齐排列,一排排书籍安静地等候着与有缘人相遇。

这些年,他在传统四书五经之外,特意开辟了一处“民间杂记“书架,专门收录各地见闻、医方、农技。不少人觉得这般做法有失书铺格调,但宋远之始终坚持:“书非权贵专享,万般皆学问,处处有智慧。“

“吱呀——“门轻响。

一个身着粗布衣衫的年轻人站在门口,踌躇不前。宋远之见状,主动迎了上去:“这位兄台,可是要寻什么书?“

那人局促地搓着手:“小人是附近农家子,想寻一本农事书籍,只是......“

“请进看看。“宋远之温声道,“我这里的农书都是实用之作,价钱好说。“

年轻人眼睛一亮,小心翼翼地跟着进来。宋远之直接带他到专门的农事书架前,取下一本《农桑广记》:“这本记载详实,还有不少实践经验,最适合参详。“

看着年轻人如获至宝般翻阅的模样,宋远之想起祖父常说的话:“卖书非是买卖,实乃传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更有济世道。“

“这,这当真是好书。“年轻人爱不释手,却又为难地看了看书的封面,“只是......“

宋远之明白他的顾虑,笑道:“若是觉得合用,可以先带回去看。等秋收之后,再来付银子不迟。“

“这如何使得?“年轻人连连摆手。

“使得。“宋远之取出一张薄纸,认真写下对方的姓名住处,“我们墨香书铺向来如此。读书明理最要紧,其他都是小事。“

年轻人感激涕零,将书小心包好,千恩万谢地离去。宋远之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欣慰。这样的场景,在墨香书铺每月总要上演几回。

临近午时,几位熟客相继而来。

“宋掌柜,可有新到的医书?“城西仁心医馆的张大夫率先开口。他总爱穿一身青衫,鬓角已见斑白,却依旧精神矍铄。

“前几日确实收了几本,张大夫请看。“宋远之引他到医术书架,“这本《本草新录》记载了不少偏方,或许对大夫有用。“

紧接着,城中教书的孙先生也到了。他与张大夫相熟,两人常在店内的休憩处品茶论道。没过多久,远近闻名的魏师傅也提着食盒来访。

“今日带了些新研制的点心,诸位品评品评。“魏师傅将食盒打开,香气顿时弥漫开来。

阳光斜斜地洒在铜壶上,水汽袅袅升起。几人围坐在雕花圆桌旁,说些闲话,论些趣事。张大夫感叹近来病患增多,孙先生则在为学生们的前程操心,魏师傅分享着新得来的菜谱。

宋远之一边听着,一边整理书架。忽然,一封陈旧的信笺从书页中滑落。他拾起来一看,信封上隐约可见“洛阳“二字,笔迹娟秀,却已经有些褪色。

神色微动,他将信笺轻轻收入袖中。有些事,终究要等待适当的时机。

“宋掌柜,这书都码放得这样整齐,就不怕我们这些老家伙打乱了次序?“孙先生打趣道。

宋远之笑着摇头:“书自有它们的生命,被翻阅得越多,才越有价值。“

“说得是。“张大夫捋着胡须点头,“我那医馆的医书,最破旧的反倒是最有用的。“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书铺内光线慢慢转暗。几位客人话别离去,宋远之这才发现不知何时,书铺门外又站着一个人。

那是一位身着素青色衣裙的少女,约莫十六七岁,面带焦急。见他望来,连忙上前行礼:“掌柜的,小女子想寻一本医书,家中祖母病重,听闻墨香书铺藏书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