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微血管病变与药物靶标研究新进展
- 韩峰主编
- 999字
- 2025-03-14 21:17:33
第一节 脑微血管病变与脑卒中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中国脑卒中患者1 300万,仍然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干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对预防脑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
脑卒中由多种危险因素诱发,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血管源性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栓塞,引起缺血性脑卒中。例如,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从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源性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的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脑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脑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风险增加44%。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和闭塞也是诱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诱因。另外,胶原性疾病、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湿性心脏病或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先天颈动脉扭曲等,均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卒中。颈椎病骨质增生或颅底陷入压迫椎动脉,也可造成椎动脉缺血。同时,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比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肥胖、缺乏适量运动、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脑卒中患者在患病以后,往往会出现许多后遗症。脑卒中后遗症中,患侧肢体麻木属于最为常见的症状,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出现蚁爬感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的症状。脑卒中的后遗症还有中枢性瘫痪、周围性瘫痪、偏瘫、失语、失认、失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