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肿瘤康复发展简史
肿瘤康复理念是随着现代肿瘤学的发展而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的。目前肿瘤治疗的手段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康复治疗往往被忽视,仅有少数医院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介入了康复手段,如心理疏导、营养支持、镇痛等,还不甚全面、规范和系统。
1946年,美国康复医学之父Howard Rusk博士在其专著New Hope for the Handicapped中首次提出肿瘤是一种“特殊的、需要康复治疗的综合功能问题”,1958年又在其专著Rehabilitation Medicine中用一整章来讨论肿瘤康复的内容。1969年,Dietz博士提出“缓和、复原、支持”的肿瘤康复概念。1971年,美国将“癌症康复”正式纳入“国家癌症计划”。197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明确肿瘤康复研究内容包括社会心理支持、体能优化、职业辅导和社会功能优化四个方面。进入21世纪,Gilehrist L.S等在临床实践中指出,不仅要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状态三方面,而且要结合环境特点、患者具体情况及肿瘤部位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评定。大量的研究证实,西方的补充替代医学手段(如:瑜伽、音乐和身心疗法)及我国的传统医学,可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躯体和心理症状,非常适合肿瘤患者的需求。
我国的肿瘤康复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李同度教授在7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呼吁,推动肿瘤康复和晚期癌症姑息治疗获得全国重视,并于1987年首创国际上最大的以收治晚期癌症患者为主的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安徽肿瘤康复医院。事实上,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在给肿瘤患者积极行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常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处理肿瘤本身或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影响;患者家庭也协助采取心灵抚慰、食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康复。1990年,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会成立,这是医患结合以癌症患者为主体的群众性抗癌社团组织。1993年,中国抗癌协会又成立了专业学术团体——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2009年,国内首个肿瘤康复管理机构在上海成立。这些组织和机构的建立,有效推动了我国肿瘤康复事业的规范化进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从提出肿瘤康复理念、成立学会团体,上升到全面开展心理、营养、躯体功能康复的阶段,并着力普及推广肿瘤康复理念教育,开始由上而下进行肿瘤康复技术的培训和肿瘤康复人才的培养。2017年12月8日,中国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康复医学的领域和内涵,掀开了肿瘤康复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