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机体功能损伤与生活自理能力评定

一、机体功能损伤评定

全球癌症(GLOBOCAN)统计报告2018年版数据显示,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迅速增长,新增癌症病例在过去六年里增加28%。肿瘤本身及抗肿瘤治疗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机体功能损伤,甚至可能在治疗结束后持续数年。临床医师可通过功能损伤评定工具对肿瘤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定性定量描述,并借此制定出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促进功能损伤康复,并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一)定义

肿瘤所致机体功能损伤评定是指对由于肿瘤本身或者肿瘤治疗而造成机体功能损伤的肿瘤患者的功能状况和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定性和/或定量描述。

(二)流行病学

根据2018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2015年肿瘤发生率为285.83/10万,近十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肿瘤本身及其治疗措施均可导致肿瘤患者出现多系统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据报道,肺癌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占12%~40%,颈部手术使副神经颅外段损伤的发生率3%~6%,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0%~85%。化疗药多为细胞毒性药物,对正常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毒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肝损伤的发生率为58.26%,抗肿瘤药物引起肾损害发生率为18%,神经损伤19%%~85%不等。国内报道放射性肺损伤发病率为8.25%,国外报道14.6%~37.2%,头颈部肿瘤局部放疗后吞咽和语言功能障碍发病率可达70%~80%。癌症相关性疲乏发生率29%~100%。

(三)常用功能评定方法

1.生命质量评定

(1)癌症患者功能评估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FACT):

FACT是由美国芝加哥Rush-Presbyterian-St.Luke医学中心的Cella等研制出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该系统是由一个测量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共性部分的一般量表(共性模块)FACT-G和一些特定癌症的子量表构成的量表群。FACT-G(第三版)由34个条目构成,分为躯体状况(8条)、社会/家庭状况(8条)、与医生的关系(3条)、情感状况(7条)和功能状况(8条)五个部分。其中,每一部分的最后一个条目都是患者对该部分的一个总的评价(作为总评价和加权计分用),在计算各部分的得分时均不包括这些条目。特定癌症的量表则由共性模块加各自的特异模块构成(特异模块中也有一个总的对该部分的评价条目,计分时不包括)。目前已经或正在开发的特异模块有肺癌(FACT-L,实际上FACT-L已经包括FACT-G和肺癌的特异模块,下同)、乳腺癌(FACT-B)、膀胱癌(FACT-Bl)、脑瘤(FACT-Br)、宫颈癌(FACT-Cx)、结肠癌(FACT-C)、头颈癌(FACT-H%26N)、卵巢癌(FACT-O)、前列腺癌(FACT-P)等。表2-4-1给出了第三版本的FACT-L量表的计分方法(去除肺癌特异模块部分即为FACT-G)。

表2-4-1 FACT-L(第三版)的各领域及其计分(粗分)方法

*条目1~7,9,13,20,22~24,35~36,38~39,41,43为逆向条目,在计算条目得分时应进行正向变换。目前,已经推出第四版的FACT系列量表。其中,FACT-G(V4.0)由原来的34个条目减为27个条目,删去了原量表中每个部分的最后一个总体评价条目,删去了与医生的关系整个部分

(2)欧洲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

即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EORTC)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该组织于1986年开始研制面向癌症患者的核心量表(共性量表),在此基础上增加不同的特异性条目(模块)即构成不同病种的特异量表。1987年,发布了含36个条目的第一代核心量表QLQ-C36。20世纪90年代初,含30个条目的第二代QLQ-C30一、二版相继问世。1999年推出了其第三版本,含5个功能子量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3个症状子量表(疲劳、疼痛、恶心呕吐)、一个总体健康状况子量表和一些单一条目构成。目前已开发出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直肠癌等多个特异性模块。此量表简便易行,专门针对癌症患者所设计,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特异性,能全面反映出生活质量的多维结构。QLQ-C30(V3.0)的计分方法见表2-4-2。

表2-4-2 QLQ-C30(V3.0)各子量表及计分(粗分)方法

续表

(3)癌症康复评估系统(cancer 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system,CARES):

即Schag(1990)的癌症康复评价系统。该量表包括139个项目,用于全面评价癌症患者生命质量。1991 年作者又简化为含59个项目的简表(CARES-SF),包含躯体、心理、医患关系、婚姻和性功能五个主要方面。CARES见表2-4-3。

表2-4-3 癌症康复评估系统(CARES)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4)癌症功能性评估(the functional living index-cancer,FLIC):

即Schipper(1984)的癌症患者生活功能指标。包括22个条目,用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自我测试,也可用于鉴定特异性功能障碍的筛选工具。它比较全面地描述了患者的活动能力、执行角色功能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绪状态、症状和主观感受等,较适宜预后较好的癌症患者,如乳腺癌患者。每个条目的回答均在一条1~7的线段上标记。目前已有正式的中文版发行。该量表5个领域的计分方法见表2-4-4。

表2-4-4 FLIC量表各领域及其计分(粗分)方法

(5)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

该量表是美国医学结局组开发的一个普适性测定量表。该工作开始于80年代初期,形成了不同条目不同语言背景的多种版本。1990—1992年,含有36个条目的健康调查问卷简化版SF-36的不同语种版本相继问世。其中使用较多的是英国发展版和美国标准版,均包含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总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心理卫生8个领域。其各领域的计分方法见表2-4-5。

表2-4-5 MOS SF-36(英国发展版)各领域及计分(粗分)方法

续表

(6)行为表现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

即Karnofsky(1948)的行为表现量表,是医学领域中使用较早的测定量表。由医务人员根据病情变化对癌症患者的身体功能状况进行测评。尽管该法有较好的重复性,但却不包括患者的主观感受,因此严格说来它所反映的并非生命质量,只能算作生命质量的一部分。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越能忍受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因而也就有可能接受彻底的治疗。得分越低,健康状况越差,若低于60分,许多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就无法实施。见表2-4-6。

表2-4-6 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2.吞咽功能评定

(1)吞咽造影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examination,VFSE):

吞咽造影检查(VFSE),又称电视X线吞咽功能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指在X线透视下,对口、咽、喉、食管的吞咽运动所进行的吞咽造影。被视为吞咽功能障碍检查的“首选方法”和“金标准”。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如鼻咽部肿瘤、脑卒中等;或吞咽困难考虑为食管本身或食管附近病变引起,特别是食管肿瘤、食管痉挛、食管异物等;也是作为是否拔除鼻饲管、胃造瘘管的重要指标。

(2)功能性吞咽量表(functional outcome swallowing scale,FOSS):

美国梅奥诊所的John于1999年在Digestive Diseases杂志首次发表,该量表共分6级——0级~5级,用以确定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效果。具体分期见表2-4-7:

表2-4-7 FOSS吞咽功能障碍分级

(3)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评定法:

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评定法是日本学者洼田俊夫提出的评定吞咽障碍的实验方法,分级明确清楚,操作简单,利于选择有治疗适应证的患者。检查时患者取端坐位或抬高床头30°,以水杯盛温水30ml,嘱患者如常饮下,注意观察患者饮水经过,并记录时间。

结果如下:

1级:能1次并在5s内饮完,无呛咳、停顿。

2级:1次饮完,但超过5s,或分2次以上喝饮完,但无呛咳、停顿。

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分2次以上咽下,有呛咳。

5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

1级为正常;2级为可疑吞咽障碍;3级、4级、5级为吞咽功能障碍。

(4)反复唾液吞咽实验(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是观察引发随意性吞咽反射的一种简单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

1)患者取坐位,卧床患者应采取放松体位。

2)检查者将示指横置于患者甲状软骨上缘,嘱做吞咽动作。当确认喉头随吞咽动作上举、越过示指后复位,即判定完成一次吞咽反射。当患者诉口干难以吞咽时,可在其舌上滴注少许水,以利吞咽。

3)嘱尽快反复吞咽,并记录完成吞咽次数。老年患者在30s内能达到3次吞咽即可。一般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即使第1次吞咽动作能顺利完成,但接下来的吞咽动作会变得困难,或者喉头尚未充分上举就已下降。

(5)舌压力测定:

使用压力传感器进行测定。目前很多研究中使用的5个测定点的压力传感器,其中3个测定点沿着上腰中线放置:前正中部(通道1)、中间正中部(通道2)、后正中部(通道3);2个放到后部两侧,分别是左侧(通道4)和右侧(通道5)。所有通道均用导线连接在一起。为了使定位更加准确,可采用解剖定位。首先找到通道3的位置,其他通道就能相应定位。找到前正中部最明显的乳头状突起的中点,后两侧部位的沟状切迹,两侧沟状切迹连线的中点与乳头状突起中点相连,连线的中后1/3为通道3的位置,然后相应放置其他通道。同时导线通过口腔前庭连接到口腔外,直接接到计算机上,计算机通过压力测定软件来分析舌压力的情况。

(6)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

SSA是由Ellul等于1996年首先报道,经科学设计专门用于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分为三个部分:①临床检查,包括意识、头与躯干的控制、呼吸、唇的闭合、软腭运动、喉功能、咽反射和自主咳嗽,总分8~23分。②让患者吞咽5ml水3次,观察有无喉运动、重复吞咽、吞咽时喘鸣及吞咽后喉功能等情况,总分5~11分。③如上述无异常,让患者吞咽60ml水,观察吞咽需要的时间、有无咳嗽等,总分5~12分;该量表的最低分为18分,最高分为46分,分数越高,说明吞咽功能越差。详情见表2-4-8。

表2-4-8 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3.心肺功能评定

(1)呼吸困难分级:

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呼吸困难分级有四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等,现介绍五级分类法:

1)Ⅰ级:

正常活动同年龄健康者一样;

2)Ⅱ级:

平地步行同健康者,但上坡或上下台阶可出现气急;

3)Ⅲ级:

平地步行不及健康者,但若慢行可达1.6km以上;

4)Ⅳ级:

须慢慢走,可行走50m;

5)Ⅴ级:

说话穿衣均有气急,因呼吸困难不能外出。

(2)肺容积与肺通气功能测定:

1)肺容积:

肺容积指肺在不同呼吸水平所能容纳的气体量。由八部分构成,即潮气量(TV)、补呼气量(ERV)、补吸气量(IRV)、残气量(RV)、深吸气量(IC)、功能残气量(FRC)、肺活量(VC)和肺总量(TLC)。

①肺活量(VC):指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VC>80%。反映肺脏的扩张能力。降低见于:肺扩张受限(如间质性肺疾病)、胸廓扩张受限(如脊柱侧凸)、呼吸肌疲劳(如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神经肌肉病变(如脊髓灰质炎)等。

②残气量(RV):指最大呼气后剩余在肺内的气量。正常RV为80%~120%。增加见于阻塞性肺疾病,降低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

③肺总量(TLC):指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量。正常TLC为80%~120%。增加见于阻塞性肺疾病,降低见于限制性肺疾病。

2)通气量:

①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量(FEV1.0)和一秒率(FEV1.0%):FVC指最大吸气后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呼气所得到的呼气肺活量。FEV1.0指做FVC时第一秒内所呼出的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之比>80%为正常。FEV1.0与FVC之比为一秒率(FEV1.0%),FEV1.0%是反映气道是否阻塞的指标,正常>70%,降低见于气道阻塞和/或肺气肿。

②最大自主通气量(MVV):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重复最大自主努力呼吸所得到的通气量。正常MVV>80%。它是反映肺通气功能的综合指标,降低见于:肺扩张受限、胸廓扩张受限、呼吸肌疲劳、神经肌肉病变、气道阻塞和肺气肿等。

(3)运动试验:

步行、登楼试验,但受主观影响较大,标准很难统一。

6min步行试验:受试者按其自己的步行频率行走6min,记录最大的运动距离。该方法简单易行,不受场地和仪器的限制,主要用于肺切除术、肺减容术的术前和术后运动肺功能的评价;监测治疗干预的反应;肺部疾病的康复治疗;以及预测心肺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和发生率。结果判断:正常值的差异大、重叠多、影响因素多,健康人一般6min可以步行400~700m,心功能判断简表见表2-4-9:

表2-4-9 心功能判断简表

(4)心肺功能运动实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

心肺功能运动试验为一种诊察手段,在负荷递增的运动中反映人体的心肺功能指标,经过对各项参数的综合分析,了解心脏、肺脏和循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贮备能力。常用指标:最大摄氧量、代谢当量、氧通气当量、无氧阈、运动最大通气量(MVV)、心排血量、每搏量、每搏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每分钟通气量(VE)、终末潮气氧分压、终末潮气二氧化碳分压、生理无效腔、呼吸困难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

检查过程:

准备:①试验前仪器准备。②测试前应了解患者的病情、诊断及临床医师申请目的。③应备有必要的急救药物、器械、氧气等,以备应急使用。④向患者说明试验方法,取得合作。⑤运动前准备:使用12导联心电图,证实无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表现;测量平卧位和直立的血压;停止使用各种支气管扩张药。

常用的运动器械:自行车功量仪和活动平板是运动试验中常用的器械。自行车功量仪安全性、舒适性和稳定性较好,易于观察和测定各项生理参数,如心电监测、血压监测和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及乳酸测定,且患者的做功量与体重无关:活动平板测得的最大摄氧量较自行车功量仪高10%~15%,但在收集或测定一些生理参数时没有自行车功量仪方便,而且患者的体重、行走方式等都可能影响做功量。呼吸系统疾病中常用自行车功量仪作为运动器械。

常用的临床运动试验方法:

1)运动激发试验:

主要用于运动性哮喘的诊断及防治疗效的评价。

①活动平板法:测量基础肺功能,以FEV1作为观察指标。受试者立于活动平板上,双手握柄随平板速度踏跑。以较低的速度和坡度开始,2~3min迅速增加,直至达到最大预计心率(220-年龄)的70%~80%或最大通气量(FEV1×35)的40%~60%,并在此基础上维持至少4min。整个运动过程最好在6~8min完成。于运动停止后1、5、10、15、20、30min再次测量FEV1,以FEV1较运动前下降>15%为阳性标准。

②自行车功量仪法:根据受试者运动前的FEV1,计算出目标运动负荷(53.76×FEV1-11.07)。运动开始后,在1、2、3、4min,使运动负荷分别达到目标负荷的60%、75%、90%和100%,同样使用心率和/或分钟通气量来监测是否达到运动强度。在达到目标运动强度后,再维持4~6min。运动停止后测定FEV1的时间同上,其最大降低值>15%为试验阳性。

2)心肺运动耐力试验

①症状自限的负荷递增运动试验: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运动负荷每间隔一定时间增加一定的负荷量,直至最大症状自限。运动负荷以斜坡式递增,其增幅视患者情况不同而不同,从每分钟递增5~25W不等。患者在8~12min达到最大运动比较理想。具体步骤如下(以自行车功量仪为例):接好口器、血压袖带和ECG导联后,休息3min,无负荷热身3min,踏车负荷以5~25W/min的速度递增,转速保持在60r/min,直至出现呼吸困难、腿部肌肉酸痛、全身疲劳,不能再进行运动或转速<40r/min,以0W恢复2min。将维持1min的最高负荷水平定为最大运动负荷。

②恒定负荷运动试验:运动负荷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6min)维持在恒定水平,心率、摄氧量和分钟通气量在1min内保持不变,则为达到恒定状态,常以负荷递增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负荷的70%作为其运动负荷。主要用于评价治疗干预后疗效的判断。

4.消化系统功能测定

(1)胃瘫评定:

胃瘫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腹部超声通过几个特定的参数对胃排空障碍进行功能评定:

1)胃排空半衰期(GET50):

一半的测试餐(流质/半流质/固体)从胃部排空的时间点。

2)胃排空时间(GET):

餐后测量的胃窦面积返回到基础值的时间点。

3)胃排空率(GER):

[(进餐后1min胃窦面积-15min胃窦面积)/1min胃窦面积)]×100。

4)胃窦收缩频率:

在进食后9min内每3min间隔一次的胃窦收缩数。

5)胃窦收缩幅度:

(放松面积-收缩面积)/放松面积×100。

6)动力指数(MI):

平均胃窦收缩幅度×收缩频率。

(2)排便功能:

排便功能障碍是指各种因素导致大便失禁或排便困难的功能状态。排便功能评定项目:

1)排便次数:

排便次数因人而异,正常成人每天排便1~3次,每次大便间隔时间基本固定。

2)排便量:

正常每天排便100~300g。进食低纤维、高蛋白质食物排便量少;进食粗纤维、蔬菜和水果时排便量较多。

3)粪便性状:

正常人的粪便为成形软便。便秘时粪便坚硬;腹泻时为稀便或水样便;直肠肛门狭窄或部分肠梗阻,粪便呈扁条状或带状;柏油样便为上消化道出血,白陶土样便为胆道梗阻;暗红色血便为下消化道出血。

4)每次大便消耗时间:

正常人每次大便应在半小时内完成。便秘者消耗时间延长;腹泻者消耗时间少但排便次数增多。

5)括约肌功能:

括约肌有无失能或失禁,即排便不受意识控制也不受场合和时间限制,粪便自行自肛门溢出。符合以下评定条件可判定排便反射弧存在,中枢未受损伤,患者可通过反射自动排便,缺乏主动控制能力。

评定:①局部刺激(如手指刺激/甘油栓剂等)能排出大便;②每次大便耗时多少及大便情况(每次排便通常应在半小时内完成,且量应适中,稠度合适);③每次大便间隔时间基本固定。

6)肛门直肠指诊:

肛门视诊和指诊非常重要,其检查结果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肛门、直肠及其周围结构、括约肌张力和收缩力是检查的重要内容。观察有无粪便污染所致肛门直肠感染引起的外痔栓塞、表皮息肉、直肠脱垂、肛裂、肛赘、表皮脱落或肛周瘙痒等;指检时感觉过高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可能是导致排空障碍的原因,随后嘱患者做排便动作,正常情况下,肛门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处于松弛状态,会阴下降。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肌肉矛盾收缩或没有会阴下降,这些都提示盆底肌肉不协调收缩所致的排便障碍,肛门指检内容如下:

①肛门张力:将检查者的手指插入患者肛管,手指感觉直肠内压力;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张力和控制能力;球海绵体反射及肛门皮肤反射情况。肛门局部刺激有无大便排出:反射性大肠由于排便反射弧正常故能排出大便;弛缓性大肠由于内、外括约肌功能丧失,局部刺激也不能排出大便。同时评估直肠有无粪嵌塞。

②肛门反射:即划动肛周皮肤后出现肛门收缩。这是检查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如高位脊髓损伤)的最好办法。

③自主收缩:自主性的肛提肌收缩可以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压力。如果一个女性患者在阴道检查时不能收缩阴道周围肌肉,她的肛门也会有类似病变。这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以恢复盆底组织的正常功能。

7)肛门直肠测压法:

直肠肛管测压法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对肛门失禁程度,内括约肌功能及鉴别便秘的原因,了解治疗肛门失禁手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等甚有价值。

直肠肛管测压检测装置包括最基本的两部分:压力感受器系统和记录系统。根据测压导管与压力换能器之间的位置不同,基本分为三类:

①气囊法(封闭式)又分为双囊法或三囊法:顶端气囊为直肠充气气囊,用于引起直肠肛管的抑制反射,下端的气囊为肛管气囊(或肛门内、外括约肌气囊),用来测定肛管(内、外括约肌)的压力,通过肛管、直肠收缩压迫气囊产生压力变化,并可以记录压力曲线,了解直肠肛管的压力变化模式,该方法所需设备及操作简单,无痛苦,压力参数容易获得,但精确度、敏感性较差,易受人为影响,差异较大。

②灌注法(又称开放灌流式,或开管法):该法是将测压探头做成多个感受孔和多腔道式,可同时测量直肠肛管不同平面或同一平面不同象限的压力值。探头与换能器的配合也较灵活,如探头可做成多腔导管集束型,分接多个换能器,同时记录直肠肛管多个点的压力值。它的结构和技术要求较为复杂,但精确性和灵敏度好,目前绝大多数直肠肛管测压研究是用这种原理的测压系统进行的。

③直接传感器法:该法直接将2mm大小的微型传感器固定在探头上进行测压,可直接感受肛管的压力,不需要经过任何转换系统,使测压的指标更加准确,但它无法测量肛管或直肠横径上不同点的压力,且价格昂贵,易损坏,国内尚未广泛应用。

5.膀胱功能测定

(1)病史:

全面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和排尿情况,如尿频、尿急、日/夜排尿次数、排尿中断、尿失禁和尿潴留等;还要了解既往史,如肾脏疾病、泌尿系感染、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遗传性及先天性疾病史;外伤史和排便情况、性生活史等;既往治疗史,特别是用药史、相关手术史等;还包括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调查,了解吸烟、饮酒、药物成瘾等情况,评估下尿路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干扰程度等。

(2)体格检查:

高度推荐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中应重视神经系统检查,尤其是会阴部鞍区感觉及肛门检查。

1)一般体格检查:

注意患者精神状态、意识、认知、步态、生命体征等。

2)泌尿及生殖系统检查:

注意腰腹部情况,男性应常规进行肛门直肠指诊,女性要注意是否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等。

3)神经系统检查:

①脊髓损伤患者应检查躯体感觉平面、运动平面、脊髓损伤平面,以及上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和上下肢关键肌的肌力、肌张力。

②神经反射检查:包括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球海绵体肌反射、各种病理反射(Hoffmann征和Babinski征)等。

③会阴部/鞍区及肛诊检查:高度推荐,以明确双侧S2~S5节段神经支配的完整性。

(3)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高度推荐的辅助检查有:尿常规、肾功能、尿细菌学检查、泌尿系超声、泌尿系X线片、膀胱尿道造影检查。推荐的辅助检查有:静脉尿路造影、核素检查。

1)尿分析:

尿液标本检查包括常规、镜检和细菌培养。

2)放射学检查:

每个患者都应该做腹部及盆腔的平片,较复杂的病例应做CT扫描、磁共振(MRI)检查。

3)静脉尿路造影(IVU):

如果存在血尿或平片异常发现应速做IVU。

4)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MCUG):

MCUG是先将造影剂注入膀胱,然后嘱患者排尿,同时在适当的阶段拍下一系列照片。

5)内镜检查:

包括膀胱镜和尿道镜检查。

6)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可代替腹部平片作为主要的筛选性检查。

(4)复合尿动力学检查: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越来越普遍地用于膀胱尿道功能失常,特别是复杂患者的检查。影像动力学检查参数包括膀胱压力、直肠压力、逼尿肌压力、尿流率和肌电图,采用点拍摄方式录制同步透视影像。尿路影像学检查可得到以下信息:

1)充盈、松弛状态下膀胱容积、形状、轮廓(如憩室、小梁)等。

2)紧张、腹压加大和咳嗽时评价膀胱基底下降的程度和膀胱颈功能。

3)排尿时膀胱颈开放的速度、范围、尿道形状、性能、尿道狭窄和扩张的部位、憩室、膀胱输尿管反流情况等。

4)尿道自主闭合机制的速度和程度。

5)排尿后的残余尿量。

6.残疾评定

肿瘤残疾评估采用Raven癌症残疾分类法,从患者的肿瘤是否得到治疗、控制与残疾情况,将与癌症有关的残疾分为以下四类:

(1)1级:

肿瘤已控制,无残疾,正常生活。

(2)2级:

肿瘤已控制,但遗留由于治疗引起的残疾,生活质量好。①器官的截断或切除,如截肢、乳房切除、子宫切除等。②器官的切开或大部分切除,如气道造口、胃大部分切除、结肠造口、回肠导管、面颌手术后缺损、软组织手术后缺损等、或组织器官重建等。③内分泌置换治疗,如甲状腺切除、肾上腺切除、垂体切除。④心理反应、精神、信念改变等。⑤家庭、职业、社会活动等问题。

(3)3级:

肿瘤已控制,因肿瘤而出现残疾。①全身性反应:营养不良、贫血、恶病质、疼痛、焦虑、畏惧等。②局部性残疾:软组织与骨破坏、病理性骨折、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周围性瘫痪、截瘫、偏瘫、四肢瘫等。

(4)4级:

肿瘤未控制,因肿瘤与治疗而出现残疾,生活质量较差,生存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