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斗争无关对错

三年前?

三年前能和如今一样吗?

三年前太子还杵在那,你就算结党,控制了朝廷上大多数底层官僚,首先冲击的也是太子,而不是老皇帝!

还是说你让我去和老皇帝对质,你是不是承诺过让一百八十九名举人入选?

我特么是疯了吗?

可你要问到底谁做错了,林炜还真说不出来。

老皇帝做错了?

难道说让他和老三承认自己说话就是放屁,准备食言了?

皇帝一言九鼎,康熙肯定是要维护自己权威的。

三阿哥胤祉做错了?

恐怕也没有。

那群举子毕竟旰衣宵食,又出银子又出力的编了十年书,就像老三说的,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无论如何也应该给人家一个结论。

行!

退一万步说,就算老三顿悟,放弃那群举子,可如此以后谁还愿意帮他修书?谁还愿意为他效力?

官儿们都知道了他秉性淡漠,用的人说弃就,万一夺嫡失败了,朝堂上岂不是没有一个盟友?还想不想活了?

这就是政治,每个人都没错,但就会因各种事斗争在一起。

林炜顿时心中暗骂,康熙这个老狐狸!

他分明就是想食言了,但却又不想自己说,让老子来当这个恶人!

怪不得张廷玉都得告病,全身远祸,他一个做梦都想进太庙的人,怎么可能会得罪三阿哥和衍圣公?

他俩背后可是最愿意翻小账,也是话语权最大的读书人!

胤祉见林炜表情淡漠不说话,冷冷的收起了薛涛纸放进了怀里,也不看林炜,只是望向书房外,平静道:

“林大人,我只等你到今夜子时。”

“扪心自问,我在这事儿上没有私心,单纯只想为那群辛苦办差的举子,寻一个好去处罢了!”

“如果你愿意帮他们,我愿将你的马哲教收进《古今图书集成》里,立德立功立言,你二十多岁就完成了一大半,也是古今第一人了!”

“如果你不愿帮那群举子,我自然也没什么可说的。”

“不过……”

“这群举子,我是安排定了!”

说完,他一甩辫子,越过门槛,头也不回的走了。

……

说来也是奇怪,自从昨天傍晚三阿哥从林炜的宅子上离开,一向较真的衍圣公居然变了路数,不再纠结于十八房同考官,几天的时间也就都选完了。

最后算来算去,他一个人从礼部和翰林院选了九个圣人门徒,林炜和姚典一共选了九人,只不过他俩选的时候,着意在工部、户部和仓场总督衙门挑了一些技术背景的官僚。

这群一向入不得朝廷眼的官儿,一听自己居然也有能干翰林清秘的活儿一天?感恩戴德之下,当场就要下跪磕头。

殊不知林炜选他们,只是为了和老三斗法罢了。

仓场总督衙门掌理漕粮之积储及北运河运粮事务,衙堂位于通州新城,林炜和姚典刚点了一名侍郎当同考官阅卷,想着赶快正打马回京,也该琢磨出考题,让皇帝挑了。

可谁知回城的路上正好赶上通州庙会,这姚典看见人多,玩心顿起,像是变了活猴儿一般,从马上跳将下来,一猛子扎进人潮里头。

没办法,林炜也只得跟着去了。

姚典先挤过人群,坐到马扎上,杀的卖残棋的连叫天老爷,后又撒了大子儿买了糖瓜江米条,与林炜边走边吃,也得亏着两个人着了素装,没穿官服,不然让他这一闹,非得让御史参一本,说两人不守官体。

最后二人走到一个说书先生摊儿前,姚典又挪不动步了,直到说书先生念出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他才依依不舍的扔了赏钱儿,和林炜顺着人群,牵着官马,迤逦前行。

两个人正走着,姚典嚼着江米条,突然含糊不清的抛出一句:“林大人,你说这先主怒鞭督邮到底对不对?”

“换你,你会怎么做?”

刚才说书先生讲的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不过在《三国志》中,这事儿是刘备做的。

林炜估么着他提起这茬儿,大概是老三也去找他了,他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态度。

如果主考和副主考都投了三爷,那他也不愿挣扎,还是趁早辞了这差事算了。

林炜呵呵一笑,目视前方,似是而非道:“都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正是因为先祖受不了督邮的鸟气,才能再造季汉!”

“如果他忍了下来,那他就不是他了,他也成不了昭烈皇帝,被人传颂至今!”

姚典哈哈大笑,连叫“是极!是极!”,口中还没来得及咽下去的糖油混合物,四处狂喷,大姑娘小媳妇见他这幅模样,唯恐避之不及。

这个姚典……

如此的不拘小节,到底是怎么考上进士的?

两个人已知对方心意,这个话题也就点到为止,姚典开始滔滔不绝的介绍起他爹姚启圣来了。

原来在世祖章皇帝的时候,朝廷就招揽他爹做官了,他爹不愿意,直接跑路到江苏通州。

你说跑了也就跑了吧,结果在通州被当地豪强逼得走投无路,姚启圣当场就投了清,当了通州知府。

当官后,老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杖杀欺负他的那些豪强。

嗯……

报完仇后又辞官跑路了……

在跑路的路上,偶遇他娘表演单手举石臼,他爹十分惊异,然后就娶回家了……

再然后两个人蜜月还没过呢,就遇到清兵强抢民女,夫妻二人当场来了一个空手夺白刃,宰了十多名清兵……

后来迫于生计,姚启圣参加松江府的乡试,轻轻松松考了一个解元回来,被授予了广东省的香山知县……

怪不得老皇帝说姚典最像他爹,有喜任游侠之风,还说他不分对错偏向小民,秀才和地主打官司,他判秀才赢,穷人和秀才打官司,他判穷人赢。

林炜呵呵笑道:“姚公如此豁达,难怪你能不顾朝廷规制,擅开盐引……原来是有家族渊源在此。”

姚典一愣,回问道:“林大人,你是真忘了?”

“我学的是你在国子监讲课时讲的,你家乡的陈大人,在进军松江府时,用‘两黑一白’平定物价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