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间质性肺疾病

临床病例

患者,女性,69岁。以“咳嗽伴活动后气短4个月,加重5天”为主诉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并感日常活动后气短,乏力,无发热,在诊所输注“左氧氟沙星液”5天无效。2个月前患者自觉活动后气短进行性加重,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未系统诊治。近5天自觉安静时亦感气短,活动后气短明显加重,偶咳灰色痰,无咯血及胸痛。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一般,睡眠差,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近7年来有双手指关节、腕关节疼痛伴有晨僵,间断服“蒙药”治疗。无粉尘接触史。

病史采集要点

●常见症状:干咳,活动后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乏力常见,晚期患者缺氧严重时可出现发绀,有的患者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消瘦、皮疹、关节肿痛、口干、眼干等。

●诱因:感染、环境暴露(粉尘、烟雾等)、药物使用、劳累、职业、特殊爱好、是否养宠物、基础疾病如风湿免疫性疾病等。

●诊治经过:抗生素应用及效果,支气管扩张剂使用及效果,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用药,家庭氧疗情况。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资料等。

●与之鉴别的常见症状:呼吸困难、干咳、活动耐力下降等。

●需要注意吸烟史、环境接触史、职业史、治疗史、用药史及家族史,风湿免疫性疾病等病史。

本例患者:老年女性,家庭主妇,进行性气短4个月,干咳、乏力伴心悸。抗生素治疗无效。近7年来有双手指关节、腕关节疼痛伴晨僵。

体格检查

体温36.5℃,血压128/88mmHg,脉搏101次/min,呼吸26次/min。营养中等,呼吸急促,口唇、颜面发绀,皮肤黏膜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无口腔溃疡,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爆裂音。心界不大,心率101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右手中指关节呈梭形改变,无压痛,无皮下结节,可见杵状指/趾。

体格检查要点

重点关注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ILD)肺部体征、缺氧体征、杵状指/趾,晚期注意肺动脉高压及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体征,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体征如皮疹、关节变形等。

●肺部体征:

听诊双肺底闻及爆裂音(velcro啰音)是ILD的常见体征。

●缺氧体征:

呼吸频率增快,口唇、颜面、甲床发绀,心率增快,杵状指/趾。

●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体征:

颈静脉怒张,剑突下心尖搏动明显,听诊:心音遥远,P2>A2,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腹水征阳性,肝大,肝区压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

本例患者:呼吸频率增快,26次/min,口唇、甲床发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爆裂音,心率101次/min,右手中指关节呈梭形改变,杵状指。

辅助检查

肺功能检查:FVC占预计值百分比79.24%,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73.61%,FEV1/FVC 72.25%,DLCO占预计值71.2%。

动脉血气分析:pH 7.37,PaCO2 41.5mmHg,PaO2 53mmHg,SaO2 86.2%,23.6mmol/L。

胸部CT检查:可见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双肺底蜂窝影及网格影(图 2-9-1)。

支气管镜灌洗液(BALF)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5%,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巨噬细胞百分比10.5,淋巴细胞百分比0。

心脏彩超:肺动脉内径正常(25mm),肺动脉压36mmHg。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4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2.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0.7%。

图2-9-1 间质性肺疾病胸部CT

痰培养阴性。

肝肾功能正常;尿常规正常。

风湿免疫方面:类风湿因子1 320U/ml;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500U/ml,抗核抗体颗粒型1∶160。

ESR 33mm/h,CRP 35.32mg/L,PCT 0.06μg/L。

辅助检查要点

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ILD的诊断、肺功能损害程度评估,以及可能的病因推断。

●肺部影像学表现:胸部高分辨率CT有助于诊断ILD,特别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肺功能损害:肺功能显示不同程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

●呼吸衰竭及酸碱失衡: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下降,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增大。

●支气管镜检查:BALF的细胞分类也有助于ILD分类,同时有助于与感染性疾病、肿瘤、肺泡蛋白沉着症等疾病鉴别诊断。

●外科肺活检:一般包括开胸肺活检和胸腔镜肺活检,尤其对于IPF,除了具有典型临床影像学表现的IPF病例及诊断明确的病例外,肺活检用来确定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

本例关键线索

●进行性气短,咳嗽,干咳为主,乏力,无发热。

●近5年来有双手晨僵、接触凉水后有指关节疼痛现象。

●辅助检查:肺功能显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胸部高分辨率CT: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双肺底蜂窝影及网格影。

●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示PaO2 53mmHg;类风湿因子1 320U/ml;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500U/ml,抗核抗体颗粒型1∶160,ESR 33mm/h,CRP 35.32mg/L。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某种ILD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临床、放射、病理医生的密切合作,根据所获得的完整资料进行不断的修正,诊断流程见图2-9-2。

图2-9-2 ILD诊断过程

IIP.特发性间质性肺炎;CTD.结缔组织病;UIP.普通型间质性肺炎;ILD.间质性肺疾病;PLCH.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AM.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TBLB.支气管镜肺活检术;BAL.支气管肺泡灌洗;IPF.特发性肺纤维化;NSI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OP.机化性肺炎;CO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DAD.弥漫性肺泡损伤;AIP.急性间质性肺炎;RB.呼吸性细支气管炎;LIP.特发性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DIP.脱屑性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疾病目前诊断标准包括:①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ILD,例如家庭或职业环境暴露、结缔组织病、药物性损害等;②高分辨率CT呈现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表现者不需要进行外科肺活检;③高分辨率CT表现不典型者行外科肺活检,联合高分辨率CT和外科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诊断UIP。

本例患者:活动后气短进行性加重4个月,伴干咳、乏力。口唇、颜面发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爆裂音,心率101次/min,右手中指关节呈梭形改变,杵状指。胸部CT: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双肺底蜂窝影及网格影。肺功能显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实验室检查结果示,动脉血气分析PaO2 53mmHg,类风湿因子1 320U/ml,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500U/ml,抗核抗体颗粒型1∶160,ESR 33mm/h,CRP 35.32mg/L。综合分析此患者诊断考虑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

鉴别诊断

●感染原因所致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

如肺孢子菌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肺泡蛋白沉着症:

BALF呈牛乳样改变,PAS染色阳性。

●慢性过敏性肺炎:

影像学有类似IPF改变,鉴别要点在于了解明确的抗原接触史,明确症状发作与抗原暴露的关系;BALF检查显示淋巴细胞明显增加(通常>40%)。

●IPF: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与IPF两种疾病的肺部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的表现均无本质区别。IPF主要表现为以肺部症状体征为主,缺少结缔组织病(CTD)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各种特征的自身性抗体。

本例患者:需与以上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要点

●CTD-ILD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晚期ILD患者,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效果不佳。目前无大样本资料研究治疗CTD-ILD时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给药方案,多数参考CTD的方案并根据经验调整。常推荐治疗方案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

●IPF的治疗目标为减轻症状,减缓发展,预防急性发作,延长生存期。

●药物治疗:吡非尼酮1 800mg每日1次,疗程目前无证据支持。尼达布尼150mg每日2次,对于疗程目前尚无证据支持。

●呼吸衰竭:对因病情持续进展而致呼吸衰竭的IPF患者不建议使用机械通气。

●肺动脉高压:多数IPF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未从针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获益,目前总体不推荐IPF患者行该项治疗。

●非药物治疗:对于平静时低氧血症的给予氧疗。

●肺康复治疗。

●肺移植。

●加强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本例患者:该患者考虑CTD-ILD,给予甲泼尼龙32mg每日1次口服,每两周减4mg;来氟米特20mg每日1次口服;白芍总苷胶囊0.6g每日2次口服;乙酰半胱氨酸胶囊0.4g每日3次口服。

(王佳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