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 许政敏 刘大波主编
- 5字
- 2025-03-18 19:07:39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展史及疾病特点
第一节 发展史
17世纪已经有许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耳解剖学,但直至19世纪才有了系统的耳科学。鼻科学和喉科学起步较晚,约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鼻科学家布夫哈特(Burkhard E,1853—1905)开展了鼻中隔矫正术,澳尔托利尼(Volotolini FER,1819—1889)发明了鼻窦透视等,喉科学家巴宾顿(Babington BG,1794—1886)发明了喉镜等。在此基础上,到19世纪末期耳鼻咽喉科学发展极为迅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于1878年在美国成立了耳鼻咽喉科学会。1908年,由美国伊利偌伊大学医学院的William Lincoln Ballemger教授编著了一部传世经典Diseases of the Nose,Throat and Ear,一直延续出版了17版,这对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2012年,由美籍华人李大庆教授主译、王正敏院士主审了Ballenger’s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的中文版,并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52年12月,由张庆松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第一届全国会议,在这次大会上决定创办《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张庆松教授担任第一届主任委员。该杂志于1953年创刊,由刘瑞华任主编,张庆松任副主编。从此,中国耳鼻咽喉科学在多位老前辈的带领下,在新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儿童耳鼻咽喉学科的发展是在成人学科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在1972年的美国眼耳鼻咽喉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and Otolaryngology,AAOO)上决定于1973年成立儿童耳鼻咽喉协会(Society of Ear,Nose and Throat Advances in Children,SENTAC),之后1985年又成立了美国儿童耳鼻咽喉科协会,这两个协会每年的春天和冬天分别在美国举办学术年会,聚焦儿童耳鼻咽喉头颈部疾病诊治新技术的研讨。在1994年,由Ruben教授创刊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a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杂志,此杂志是儿童耳鼻咽喉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专业杂志,国内许多从事儿童耳鼻咽喉的学者投稿学术论文至该杂志。同年,欧洲成立了儿童耳鼻咽喉协会,该协会每两年在欧洲各地组织召开一次国际会议,参会者主要是儿童耳鼻咽喉医生和护士,参会人数逐年递增。2018年6月2—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14届欧洲儿童耳鼻喉协会年会,在此大会的议程中又增加了如何提高儿童耳鼻咽喉疾病诊治的护理质量专题探讨。2000年起每两年在欧洲意大利Coma定期、定点举办国际新生儿听力筛查学术会议,参会人数逐渐增加,我国许多从事儿童耳鼻咽喉听力学的专家参会,并在大会进行专题发言。
我国儿童耳鼻咽喉科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姜泗长、徐荫祥等老一辈专家教授的关怀下开始起步,其中著名耳鼻喉科专家阎承先教授于1958年3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创建了儿童耳鼻咽喉科,开创了我国儿童耳鼻喉科学的新纪元。当时看诊的主要疾病是“三炎一聋”(中耳炎、鼻-鼻窦炎、急慢性扁桃体炎以及耳聋),随着门诊就诊量日益增长,开设了儿童耳鼻咽喉科病房,首先开展了儿童支气管镜检查和气道异物取出术等。1963年,由阎承先等教授发起,在天津举办了全国首届儿童耳鼻喉科会议,阎承先教授团队医师在大会上首次报告了《阻塞型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度法》《气管切开术前置入支气管镜或喉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儿童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儿童支气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等多篇专著性文章,得到了全体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会后北京、南京等地的专家均到天津实地参观,了解儿童耳鼻喉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人员培养方向等多方面的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我国各大城市的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相继开展了支气管镜检查及支气管镜下取异物术,收治入院的大多数是气管及支气管异物患儿。阎承先教授也于1985年主编了《儿童耳鼻喉科学》,是我国第一部儿童耳鼻喉科学专著。之后,郭玉德、秦晶茹、刘玉秀等医师先后编著了关于儿童耳鼻咽喉科方面的一些专著。
从21世纪初起,对于一些儿童反复扁桃体发炎及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疾病,开展了常规全麻下扁桃体剥离术及腺样体切除术,这一全麻下手术技术,与我国传统的挤切手术相比,既安全又易术中止血,逐渐发展为在内镜下采用动力系统腺样体削除术,以及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切除扁桃体和腺样体,这一新技术的优势是速度快、出血少、创伤小、疼痛轻,目前各大儿童医院的耳鼻咽喉科均采用此技术。许多专门从事儿童耳鼻咽喉科学领域里的专家对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刘大波教授于2007年,在我国新疆地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耳鼻咽喉科专家一起制定了《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定低通气综合征诊疗指南(草案)》,指南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儿童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的手术指征,提出了儿童OSAS规范性诊疗技术,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02年,在上海率先开展了规范性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提出了两步筛查法。同年,在儿童专科医院成立了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主要负责对全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者进行明确诊断和干预治疗。2004年,卫生部在上海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同年在南京组织专家对17个省级的有关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正式启动了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并相继在各省级儿童医院成立了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许多儿童耳鼻咽喉科专家参与且领导了这一项目,对此项目在全国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广泛开展,上海、南京、杭州、重庆等城市的儿童专科医院相继开展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发现的极重度听力障碍患儿进行干预,即行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技术,同时开展了术前与术后的评估工作,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a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另外,全国妇幼保健系统的耳鼻咽喉科医生与儿保科、新生儿科医生合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模式,使我国儿童耳鼻咽喉学科及儿童听力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我国儿童耳鼻咽喉学科的发展、内镜检查技术的开展,儿童气道疾病,特别是对先天性气道结构异常有了进一步认识,而这些疾病往往由于气道梗阻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早期处理只能行气管切开解决呼吸问题,待患儿长大后再行气道重建术。患儿早期造口术带来了许多弊病,家长受到长期的气管切开护理困扰,患儿易患肺炎等。从2006年起,在上海、重庆、武汉以及广州等地,相继开展了早期内镜下球囊扩张喉气管成形术治疗声门下气道狭窄的新技术。同时,各医院选派了许多年轻医生到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修学习,结合我国临床经验,开展了多项儿童喉-气道内镜手术新技术,并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a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发表了多篇论文,使我国儿童耳鼻咽喉学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儿童鼻-鼻窦炎发病率高,21世纪初起,国内儿童耳鼻咽喉科专家制定了一系列儿童鼻-鼻窦炎诊疗的临床路径、指南和专家共识,这不仅对儿童专科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有所帮助,而且对基层医院也具有指导性。各儿童专科医院开展了一系列儿童鼻-鼻窦炎治疗新技术,如鼻腔雾化、鼻窦负压置换治疗等,近几年来在杭州、上海、广州等市儿童医院相继开展了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治疗新技术,即鼻窦球囊扩张伴降解支架植入术,既微创又疗效显著,特别适用于儿童难治性鼻-鼻窦炎,全国各地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逐渐推广应用。
学科的发展与儿童耳鼻咽喉协会的成立、定期举办关于儿童耳鼻咽喉疾病诊治新技术学术交流是分不开的。中华医学会于2007年初正式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儿童学组。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成立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之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委会和微创分会儿童耳鼻咽喉微创学组、中华儿科分会儿童学组以及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等。
从2011年起,中国医师协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连续召开了十届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高峰论坛,从最初的参会几十人发展至400~500人次参会,学科队伍逐年扩大。专委会的专家们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国外文献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耳鼻喉疾病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发表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上,具体包括:2014年制定的《儿童急性感染性鼻-鼻窦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5年制定的《儿童急性中耳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6年制定的《儿童急性扁桃体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7年制定的《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急性感染临床诊治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年制定的《儿童普通感冒和变应性鼻炎早期识别和诊治专家共识》以及2019年制定的《儿童过敏性鼻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这些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发表对提升儿童专科医生的业务能力和医疗技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在从事儿童耳鼻咽喉科专业医生们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为新时代的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健康事业的开拓进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