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洪武初期的复杂矛盾

乾清宫内,一尘不染。

随着朱元璋继续询问这起案件,叶煊并未过多犹豫,早在来的路上和昨日夜里,他就已经整理过脑海中的想法了。

“上次我说到了,这起案件是淮西系、浙东系共同谋划的。”

朱元璋面无表情,太子朱标附和的点了点头。

叶煊明显注意到了两人的态度,觉得很理所应当,这就是朱元璋、朱标父子两人明面上对待臣子的态度,这也是两人政治意见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他随即继续言道:

“而臣觉得,此次案件初始,确实是浙东系、淮西系两方文官大族,为了共同的利益策划,可若将两个系分开,那么他们各自的想法又截然不同了。”

“站在淮西系文官大族的视角,若是科举舞弊成功,那么对他们堪称百利而无一害。”

“两系文官大族目的达成,在他们的想法里,未来将是朱允炆殿下成为皇太孙,而那时因为皇长孙朱雄英的离去、朱允熥殿下未能成为皇太孙,开国勋贵、军队力量势必会遭到清洗;届时朝堂上将会成为文官大族的一言之堂。”

“不过,就算支持朱允炆的文官集体目的达成了,就算军队和勋贵力量遭到清洗,但也不可能所有的勋贵武将全部消失殆尽,总会遗留一部分的,开国武将勋贵大多数都是淮西人,他们本来就和淮西系文官大族同心,等未来武将一系失势了,他们则依旧会选择站在淮西系文官大族这边,那个时候淮西系文官集体若想收拾浙东系文官集体,就轻松很多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原本历史中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开国勋贵,可遗留下的勋贵依旧拥有着不弱的能量。

当然,这部分能量和当时的两系文官相比,确实弱些。

经过胡惟庸案件和宋濂、刘基的死去,浙东系、淮西系两派文官集体的力量已经很平均了,那么这就意味着,剩余的开国勋贵力量站在哪一方,哪一方就有着很大的可能性胜出。

“你的意思是,浙东系已经提前想到了这种可能?”朱元璋看着叶煊,叶煊颔首,“能踏入仕途屹立于官场中至今不倒者,皆是聪明人。”

“愚蠢的人有,但是不多,也不会攀爬到至今这个位置。”

“他们当中会有人能看出来这种可能的,换而言之就算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可只要有这种可能,他们就会想办法提前杜绝。”

文人和武将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读过很多书的文人,通常会提前预感到危险,并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可武将,却仅仅只有一部分人而已。

这就是历史上,为何总是有功成名就的武将不知天高地厚,最终被收拾了,可很少会发现文人这样,这种对未知危险的预兆,是文人官员们在官场上沉浮多年,一步步积累形成的,可武将升官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事情少之又少。

“浙东系文官集体预知到了这种可能,所以做出了另外一个选择,令所有浙东系文官大族已经获得考题答案的,全部销毁并且不允许任何族中子弟舞弊。”

“然后举报贡院考场内,发生了舞弊案。”

“最后经过调查,参与作弊的全部都是淮西系文官族人,浙东系的人没有任何人参与,这起案子最后被杀头的,自然全部都是淮西人。”

说到这里,叶煊想起了定远侯王弼,王弼府内的人将科举舞弊这件事情告诉了锦衣卫,这件事情他通过毛骧已经知晓了,他继续道:“浙东系为了让这起案件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于是令人将科举舞弊案的消息传给了定远侯王弼。”

“臣有个大胆的假想和猜测,淮西系浙东系两派争斗这么多年,双方之中是绝对隐藏着自己的人的,那么很有可能,将科举舞弊案的事情禀告给定远侯王弼的这个人,就是隐藏在淮西系文官集体中,浙东系的人。”

说白了,就是内奸。

不过在这里,需要加重解释一下。

“同时此人报信的时候,和王弼说的话,很有可能是这样的:[浙东系官员科举舞弊,请速速禀告给锦衣卫]。”

“站在定远侯王弼的视角,他是不知道这个来报信的人,其本身是浙东系的人的,他认为对方就是淮西系文官集体的人;由于这些年来淮西武将系、淮西文官系始终是站在一起的,而见到淮西系的人前来,言称是浙东系的人进行科举舞弊后,定远侯王弼自然愿意这个时候打击一下浙东系,于是立刻令人把消息传递给了锦衣卫。”

“这是臣猜想的后续案件过程。”

叶煊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个清清楚楚,朱元璋目光闪了又闪,微微点头。

太子朱标这边,也在深思着整个案件的过程,随即他简单整理了一下:

“也就是,浙东淮西两系文官策划科举舞弊案。”

“浙东系中决定退出并暗算淮西系,想要一举扳倒他们。”

“为了置身事外,隐藏在淮西系中的浙东系官员去见了定远侯王弼。”

“此人言称,浙东系官员科举舞弊。”

“王弼身为淮西勋贵,和淮西文官大族一体,与浙东系争斗数年也有仇怨,选择举报。”

叶煊是将整个案件详细分析、假设了一番,太子朱标则是把案件归纳总结清楚,如今这起案件的大致脉络,已经明了了。

归纳总结清楚后,太子朱标止不住的心中骇然震动,因为叶煊分析的井井有条,案件的最终真相真的很有可能是这样的,甚至目前锦衣卫调查的诸多可能中,这种猜测也是最接近真相的。

关键的是,叶煊缺少了很多信息啊,就能从中猜测分析出大致的案件真相。

这能力,过于可怕了。

“让毛骧来一趟,问问他查清楚这些时日来往定远侯王弼府上的官员信息没有。”

“还有,又是谁将[科举考题泄露],这件事情告诉范敏、滕毅的,这个人又是怎么得到这些信息的。”

朱元璋心中思绪涌动,让太子朱标去吩咐侍卫,唤毛骧前来。

朱标闻言缓步离去,没过多久就返了回来,毛骧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到,毕竟目前毛骧经手的案子不少,胡惟庸案和科举舞弊案这两桩大案除外,还有不少小的案件。

“真没想到,咱大明的官员,论起算计一个比一个厉害。”

“可他们千不该、万不该,算到咱乖孙的身上。”

“但凡参与到这起案件的官员,咱绝对将他们剁碎了喂狗。”

朱元璋大手猛的一拍桌子,他似在自言自语,也似乎在向太子朱标和叶煊表明自己的态度,很显然根据叶煊的推测,他已经认为,这起案件事情原委就是这样的。

让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群文官,未来想要把持朝政,这是将他老朱家的皇帝当成软蛋捏啊。

叶煊在下方表现的很沉默,没有回应什么,这起案件他确实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现在剩下的就是锦衣卫部门追查涉及舞弊案的诸多大臣了,还有具体是谁将科举舞弊的消息传递给王弼和范敏、滕毅等人的。

案件他虽然复盘的差不多了,可他想来老朱应该还有问题要问他,比如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些国策,这种对大明有着特殊好处的制度是他创造出来的,当时由于时间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故意的原因他并没有写的很详细,老朱若是想实行的话,不可能不问他吧?

他现在就等着老朱询问呢,然后把两种制度讲明白了,让老朱再次见识到自己的能力。

接着寻找机会,将自己怀有医术的事情说出来,去治皇长孙朱雄英的病。

可这时,太子朱标忽然开口了,他并没有顾及叶煊在场,看向朱元璋躬身,语气诚恳道:“父皇,儿臣认为还是不要过于杀戮官员了。”

“只论罪参与到此案中的大臣即可,这起案件不可像胡惟庸案那边牵连下去了。”

自奉天殿到春和宫、自春和宫到乾清宫,路上朱标始终在思考这件事情,他认为父皇的与驾驭臣子之道太过于严苛恐怖了,大臣们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工作不是好事,他准备劝说陛下。

也是因为叶煊在这里,叶煊是个聪明人,岂能看不出来父皇这种对待臣子方法的坏处?希望叶煊能站出来帮自己说说话,劝劝父皇,他感觉父皇看重叶煊,叶煊说出来的话或许能有点用。

朱标这话刚落下,朱元璋就淡淡的扫了一眼,那眼神中仿佛似在看一个不争气的孩子、不懂事的孩子、不知晓老父的心的孩子。

他想了想,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叶煊,打量了起来。

他不得不承认,叶煊是他迄今为止见到了最有才干的人,这等智慧过于可怕了,正好朱标说起了这档子事,他不如趁此询问叶煊一个问题。

“叶煊,咱想问问你。”

“洪武朝至今已经十五年了,为何咱杀了如此多的官员?为何官员犯法重判,并且大肆牵连党羽,甚至无论是否有罪,都选择杀死?”

“是咱嗜杀?还是这些官员真的犯下了诸多罪案?亦或者是其他原因?”

“你给咱的标儿讲讲。”

朱元璋想让叶煊讲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有时候,父子之间的隔阂和难以沟通是巨大的。

因为他和朱标的治国理念、驾驭臣子的想法截然不同,因此他就算解释,朱标也听不进去。

换个人说,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时也是想看看,叶煊此人的智慧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能否看清楚这背后的因果,他如此屠戮官员、大肆牵连,就算你没有罪,也要弄死,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他朱元璋嗜杀?是他朱元璋就是一个臭种地的出身,蛮横不讲道理,就知道杀人?

这背后的原因,朱元璋相信当今明朝天下,只有他清楚,因为他是帝王,俯视整个天下,能看清楚一些,而其余所有人包括什么所谓的军队、文官、大族、豪强、淮西系也好浙东系也罢,都是身在局中之人罢了,只有挑出局中,俯视的人才能看清一切。

能看清这一切,已经和智慧无关了,需要智慧的同时也需要至高无上的地位。

闻言,太子朱标看向叶煊,这背后难道还有其他原因?

“臣,臣并不知道背后有其他原因。”

“这些官员,就是该杀。”

叶煊没有多想,立刻道。

他确实是需要表现出来自己的才能,来得到老朱的重用,以此活下来。

可若是表现的太过了,也并非是件好事。

自从大明建国后,老朱的容人之量说实话,小了很多;一个人表现的能力太强对于君王来说不是好事,对于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来说就更不是好事了,他可担心朱元璋临死前把他一起拉走。

“咱让你说。”朱元璋凝视着叶煊,语气加重道:“咱知道你隐藏了自己的才能很多年,之所以不愿意拿出来,就是不想在洪武朝当官,怕咱哪一天杀了你。”

“若非科举舞弊案牵连到了你,你也不会拿出种种国策的。”

“你是个惜命的,也是个有才能的人,咱可以许诺,绝不杀你,甚至你拿出了如此多对于大明有益的国策,咱可以赐给你免死铁券。”

免死铁券!

这是当今明朝洪武期间,最珍贵的宝物了,皇帝朱元璋给大臣最高的奖赏就是免死铁券,其作用是将来大臣犯法,锦衣卫去家里杀人的时候,只要你没丢掉,而且在刀砍掉你脑袋前拿出来,就可以免除一死。

很多的大臣为脑袋考虑,费尽心思想搞到一张,因为无论什么金券银券都没有这张铁券顶用,那些有幸拿到的,就会放在家里的大堂供起来,逢人来就会展示给对方看,似乎有了这张铁券就有两个脑袋。

可叶煊听到了这四个字的时候,即使在朱元璋面前,差点没笑出声,被他硬生生憋住了,这所谓的免死铁券最后一个人都没有免死。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也就是总共赐下三十四枚免死铁券,最终只有汤和等寥寥三五个人活了下来,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冯胜、傅友德、朱亮祖、周德行等等这些拥有免死铁券的人,那死的可是一个比一个惨啊。

有被扒皮的,有被斩首的,有被活活摔死的,什么样的死法都有,这哪里是免死铁券,这是催命铁券吧?

朱元璋的态度这般强硬,叶煊想了想,那就讲讲自己的看法,不过这对于朱标来说也是一件好事,省的朱标老是不明白朱元璋此举的深意,弄得父子政见不合,太子朱标老是受着闷气。

“陛下之所以大肆屠杀、牵连官员,仅仅是为了取消朝廷与地方的矛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