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并非只是一个经济要求, 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并非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 而是所有地区的发展都必须贯彻落实的要求; 并非只是一时一事的要求, 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扬长补短, 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时强调, 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 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为了了解中国西部地区企业或组织高质量转型发展状况, 配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 ( IACMR) 第九届学术年会在西安的召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多位教授组成团队, 深入陕西调研, 剖析了陕鼓集团、陕汽集团、陕文投集团、曲江新区、实景舞剧《长恨歌》项目、银桥乳业、石羊集团、榆林市榆阳区农村治理等八个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典型案例。这些企业或组织都坚守初心, 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探索供给侧改革, 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其中, 作为三线建设企业, 陕鼓始建于1968 年, 1975 年建成投产,1996年由陕西鼓风机厂改制为陕西鼓风机 (集团) 有限公司。其核心板块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 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多年来, 陕鼓持续主动坚持供给侧结构改革, 秉承“为人类文明创造智慧绿色能源”的使命, 调动员工积极性, 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再到“提供能源解决方案”, 构建了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的“1+7”业务模式, 为客户提供设备、工程总承包、服务、运营、供应链、智能化、金融七大增值服务。

陕汽也是始建于1968年的三线建设企业, 1970年建成并成功试制出第一辆延安SX250型重型军用越野车, 结束了我军“有炮无车”的历史。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陕汽经历过建厂初期的艰苦奋斗, 也曾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国有企业改革等重大挑战, 最终克服重重困难, 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五十多年来, 陕汽孕育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德文化: 以立德、尊德、行德为行动指南, 形成了“以人为本、创优报国、追求卓越、迈向高端”的核心价值观, “德赢天下、服务领先、品质成就未来”的经营理念,“敬业、笃学、诚信、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宗旨, 以及“因为工作, 所以快乐”的工作理念。

作为改革开放大潮下的民营企业, 银桥乳业自1978年创立以来, 四十余年如一日, 坚守社会责任, 视质量为生命, 通过自身组织能力建设, 为员工赋能、为奶农赋能, 持续提升自身能力, 不断突破自我, 从一家只有“五口铁锅、六亩土地、十间瓦房”的炼乳手工作坊, 成长为中国西北乳业龙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中国奶业20强 ( D20) 企业联盟和国际乳品联合会 ( IDF) 成员。银桥乳业旗下多个品牌和产品先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绿色食品等认证。 2014年, 银桥乳业入选国家重点扶持的1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名单。 2020年1月和6月, 银桥乳业顺利通过BRC (英国零售商协会) 和IFS (国际食品标准) 双认证。

作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创立的民营企业, 石羊集团历时三十载, 坚守安全食品领域, 带动两万多家农户养殖脱贫。石羊集团经过第一个十年的规模化扩展、第二个十年的产业链全面拓展, 再到最近十年的由大农业向大食品转型、智能化转型, 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多年来, 石羊集团依靠团队和员工, 始终把“一壶油、一块肉”的品质作为其永续发展的基石, 以“提供绿色产品, 共创美好生活”为使命, 将“用一辈子来做好绿色、生态食品”作为长远目标, 不断追求和完善“保证食品从源头到餐桌安全可靠”的体系。

作为省属国有大型文化企业, 陕文投集团成立于2009年6月, 是陕西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市场平台。陕文投集团以“让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企业使命, 以“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打造陕西文化的市场平台、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发展定位,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 构建起以影视生产、文化旅游、文化金融为核心主业, 以文创艺术、文化传媒、文化商业等为支撑的产业布局, 成为全国最具集群优势和发展活力的国有文化企业之一。陕文投平台的溢出效应, 也为影视生产、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秉承“斯山为大幕, 斯水做舞台, 斯地真历史, 借我入戏来”的大胆创意, 经过艺术家们的精心设计, “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科技演绎”的旅游文化创意精品《长恨歌》舞剧被打造了出来。 《长恨歌》自2007年正式公演以来, 演出4 000余场, 接待观众600万人次, 达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长恨歌》的成功源于其出品方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所属的陕旅集团始终坚持“百年精品”理念, 逐步形成“旅游+文化+标准”融合发展模式, 持续投入打造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和陕西文化符号。陕旅集团将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意相融合, 每年投入千万元不断改版升级, 持续深挖和精炼《长恨歌》模式——“旅游为体、 文化为魂、 标准为矛、 专利为盾”, 坚持以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曲江新区是陕西省、西安市确立的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 是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 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级生态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 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 曲江新区探索形成了“文化+旅游+城市”的发展新模式, 成为全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行军和示范者。回顾二十余年的发展, 曲江新区探索的关键在于, 坚持“同心圆”双重价值: 社会价值+商业价值, “让文化活起来, 让历史文化变得可触摸”。

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小农经济长期形成的土地细碎化和分散经营的状况不仅制约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而且引发了村庄空心化、集体经济空壳化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怎样破解农地矛盾, 建立新的机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 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促进脱贫攻坚, 促进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 促进乡村振兴,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2013年的赵家峁村试点, 到2017年的逐步整区推进, 榆阳区通过制度创新调动各方积极性, 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打通了城乡协调发展、要素高效流动、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上述陕西企业或组织高质量转型探索的共同点在于: 决策者勇于担当, 持续创新, 充分尊重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调动各方积极性, 共同创造价值, 主动推进供给侧改革, 不断突破自我, 努力追求可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地区差异和区域发展多样性明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秉承“创造管理知识, 培养商界领袖, 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为了不断加强服务国家建设的针对性, 从1999年开始先后建立了深圳、上海、西安、成都四所分院。 2014年5月, 总建筑面积达27 243平方米的现代化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西安分院投入使用。回顾近十年历程, 我们积极履行学院使命, 定位于平台建设: 依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优秀师资和服务团队、国际合作网络、校友资源、当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逐步建立健全一个集创新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发展智库和创新产业培育示范基地三位于一体的, 西部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聚集和融通的大平台。第一, 通过学位和非学位教育提升当地人才素养: 培养了超过200名工商管理硕士、 400名企业高管, 特别是与陕西省委组织部合作培训了200名优秀青年干部; 此外, 还为曲江新区、陕汽集团、长安银行、陕国投等多家机构提供定制化培训。第二, 从2015年开始, 连续7年, 通过每年一期的公益扶持项目——“北大光华创业训练营” , 累计培养创业者400余人。第三, 设立“北大光华西部大讲堂”和专门的论坛, 向当地企业家、政府官员、校友等群体传播新理念、新知识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等, 促进当地决策者转变思维方式。第四, 为北京大学教授实地调研中国中西部企业、政府、乡村提供一站式服务, 足迹遍布陕西西安、延安、榆林、渭南、商洛、安康、宝鸡、汉中、咸阳, 河南郑州、洛阳、三门峡, 甘肃兰州、张掖、嘉峪关, 宁夏银川, 青海西宁等地。本书精选的八个案例, 就是教授们深度调研西部高质量发展转型状况的成果, 也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服务中国西部发展平台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西部的真实状态。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习俗等维度的区域差异巨大。深入一线、纵深了解中国真实状况, 是“赢在中国”的前提。

西部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孕育了周、秦、汉、隋、唐等王朝, 也是中国共产党转折和壮大的红色圣地, 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工业体系和新型创业者成长的沃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西安分院未来将持续为北京大学的师生、校友以及广大读者深度了解中国西部历史、文化、产业生态等提供一个入门导引和深入交流的平台。

姜万军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