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21)
- 岳昌君等编著
- 2715字
- 2025-03-28 17:39:32
绪论
第一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3]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之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乏力甚至衰退,失业压力不断加剧。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保就业”是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900万,达到909万,再创历史新高。虽然我国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制约着全球经济和就业的复苏与发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如下挑战。
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让就业难问题始终相随相伴。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较上一年增加35万,一般而言,增加的这一群体是就业更加困难的群体。经济学中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用在高校毕业生上,就是“边际质量递减”现象。理论上说,无论是本专科扩招还是研究生扩招,都会导致录取分数线下降,使得平均分数也下降。上述现象体现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上,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平均质量下降。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1999-2005年间都是以两位数的增速扩招,与此相伴的是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上升。1999-2007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连续8年位于总体上升区间。这对于解决高校扩招过程中带来的就业问题是有利的。
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之后,我国GDP增长率进入了下行区间,为解决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攀升的就业难问题带来挑战。
国际劳工组织2016年发布的《世界非标准性就业:理解挑战、塑造未来》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从标准就业到非标准就业的转变,世界各国非标准就业正在普遍化。一般来说,非标准就业是指“标准雇佣关系”范围之外的工作,分为四种类型:(1)临时性就业;(2)非全日制工作;(3)临时介绍所工作和其他多方雇佣关系;(4)隐蔽性雇佣关系和依赖性自雇就业。非标准就业的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给劳动市场带来的改变。世界各地的企业通过全球价值链互相联系、技术发展对这种联系产生促进作用、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全世界服务业的增长就是最好的例证。社会变化也是非标准就业增长的因素之一,包括女性在全球劳动力中作用的提高、不断出现的国际移民、一些劳动者希望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够更加灵活等。
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自2003年开展的9次全国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生去向结构中,“单位就业”占比都在50%以下。特别是2015年以来,“单位就业”占比都在40%以下,呈总体下降趋势。相反,“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灵活就业”等非标准就业占比呈总体上升趋势,成为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和接受的就业形式。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爱国爱事业”特点,排在求职期望前三位的单位类型分别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而这些单位的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并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以上三类单位类型的就业占比:2003年为74.1%、2005年为62.9%、2007年为42.7%、2009年为53.1%、2011年为36.4%、2013年为40.2%、2015年为43.5%、2017年为36.9%、2019年为42.8%。自2011年开始,这一占比都在50%以下。相对应的是,在单位就业占比排序中,民营企业在9次调查中有6次排在第一位,特别是在2011年后的5次调查中均位居首位。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期望与单位类型的工资差异有紧密联系,近年来国有单位工资优势上升明显。首先,非私营单位比私营单位有显著的工资优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737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727元,前者是后者的1.69倍。其次,在非私营单位中,国有单位越来越占优势。外商投资单位平均工资与国有单位的比值,从2000年的1.66倍下降到2019年的1.08倍,外商投资单位的优势即将消失殆尽;我国港澳台商投资单位的平均工资与大陆(内地)国有单位的比值,从2000年的1.29倍下降到2019年的0.92倍。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高校毕业生就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机遇。
2019年,我国政府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020年,为解决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就业难问题,我国扩大了专升本规模、硕士和博士招生规模,并增加了10万个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计划。以上这些扩招进入高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在2022年以后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因此,2021年高校毕业生是“十四五”期间规模最小的,就业机会相对是更多的。
经济发展对增加就业的作用最为直接和明显。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将显著提高,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经济增长率为6%以上,这显然是稳妥保守的目标。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6.8%,全年增长率为2.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8.3%,按照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率计算,为5.0%。如果全年增长率也按两年平均增长率5.0%计算,则2021年的GDP增长率将达到7.8%,实际增长率8.1%。
2021年世界经济大概率会在坎坷中实现温和且不均衡的复苏。前4个月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表现好于预期,根据5月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经济展望》,以中国、美国、欧元区为首的集团经济增长将比预期更为强劲。经合组织将对中国的增长预测从7.8%上调至8.5%,将美国的增长预测从6.5%上调至6.9%,将欧元区的增长预测从3.9%上调至4.3%。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就业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各年就业目标的落实。这些就业政策不仅范围广、力度强、落实快,而且层次高。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把就业优先政策提到宏观政策层面,强化各个方面对就业的关注和支持,这是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在制定2021年的宏观政策时,坚持就业优先,继续推动“六稳”,实现“六保”,把就业放在首位。
2020年11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政策举措,启动实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在积极拓展政策性岗位方面,主要开展了六方面的工作。第一,用足用好稳就业、保就业政策。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政策。第二,积极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做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招录工作,尽可能扩大地方性基层就业项目规模。第三,深入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第四,扩大科研助理招录规模。第五,促进各类升学与就业工作有序衔接。第六,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