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21)
- 岳昌君等编著
- 1887字
- 2025-03-28 17:39:33
第四节
概念界定
毕业去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状况共分十类,分别为:(1)已确定就业单位;(2)升学(国内);(3)出国、出境;(4)自由职业;(5)自主创业;(6)其他灵活就业;(7)待就业;(8)不就业拟升学;(9)其他暂不就业;(10)其他。
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离校时已经确定毕业去向[含“已确定就业单位”“升学(国内)”“出国、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6类]的毕业生人数占合计总数的比例。公式如下:

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是从劳动者和用人主体角度来描述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概念。我国政府首次使用灵活就业的提法是在2001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就业”。本书中的灵活就业包括毕业去向中的“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3类。
学科门类,也称专业大类。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是授予学位的学科类别。学科门类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制定,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2011年以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共12个学科门类。在2011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新增加了“艺术学”学科门类,共13个学科门类。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通知,新增加“交叉学科”,共14个学科门类。由于军事学毕业生占比很小,因此本报告仅对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和交叉学科13个学科门类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院校类型。本书将院校类型分为五大类,分别是:(1)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普通本科;(4)高职高专;(5)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简称“双一流”高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自定学科44个)。
地区分类。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特征,本书将全国31个省市区[6]划分为三类地区:(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2)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3)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市)。
城市分类。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的城市级别,本书将毕业生的就业城市分为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或县城、乡镇和农村五类。
行业分类。借鉴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本书将行业划分为20大类:(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批发和零售业;(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住宿和餐饮业;(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6)教育;(17)卫生和社会工作;(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0)其他。其中(1)为第一产业,(2)(3)(4)(5)为第二产业,其余为第三产业。
单位性质。本书将单位性质划分为六类,分别是:(1)党政机关;(2)国有企业;(3)民营企业;(4)三资企业;(5)事业单位;(6)其余单位。其中,事业单位包括问卷第26-1题选项中的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中小学、医疗卫生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其余单位包括问卷第26-1题选项中的其他企业和其他。
职业类型。借鉴国家统计局的职业分类标准,本书将职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1)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5)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6)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7)军人;(8)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