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文写作大手笔:从小笔头到笔杆子
- 陶然学姐
- 1272字
- 2025-03-27 18:58:55
问题1
深度检索,让公文写作赢在起跑线
在公文写作培训中,第一节课,我一定会安排学生对检索方法进行系统学习,在本书的设计中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出于3个方面的考虑。
1 新人入职后的迫切需求
体制内新人报到通常是在下半年,再过四五个月就到了年末,这时候,各种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等公文纷至沓来。职场新人还在心理和环境的适应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写公文的方法,就要处理大量文字工作。在人手有限、领导安排不开的时候,职场新人很容易陷入“赶鸭子上架”的困境。所以,很多职场新人有过类似的抱怨:“领导让我写一个自查整改报告,但是我都没见过自查整改报告,怎么写呢?”
想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一个公文种类、熟悉公文的语言风格、学会公文的常用表述和框架结构,必须掌握系统的检索方法。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不是计算机专家,所掌握的检索方法都提炼自自己长期写公文的实战经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可能会有更多、更好的检索工具出现,但是体制内工作有其特殊性,有时无法及时接入新的技术手段。因此,部分检索“土”办法是体制内职场新人所必须掌握的,熟练使用后,足以应对日常工作。
2 快速弥补系统性思维的短板
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有的职场新人会被安排撰写宏观感较强、问题反映全面、举措翔实新颖的公文,但是认知的提升、思维的完善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职场新人还没来得及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就被要求去尽量全面地思考问题,怎么办呢?
通过检索,我们可以快速了解他人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角度,比如他人都想到了哪些要点;有哪些工作是和本单位工作重合的,只是本单位缺少提炼;有哪些问题是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有哪些名词对自己来说是全新的……充分占有资料能帮助我们迅速发散思维,提高思考的周全度。
3 解决“拿不准”的问题
在《从零开始学公文写作》的第2章中,我详细介绍了公文格式的设置要求和设置方法,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依然会遇到很多拿不准、查不到,或者没有标准和依据的特殊情况。
比如,研究“通知”这类公文,执笔人会发现,有的时候,“现通知如下”后面是句号,有的时候则是冒号。那么,什么时候用句号,什么时候用冒号呢?
又如,“某领导zuo重要讲话”中,是用“做”,还是用“作”呢?
再如,有的执笔人在行业自律协会工作,需要给各个协会成员发通知,开头的称谓拿捏不好,如果写“各位会员”,感觉有些随意,对象像自然人,场景像商场或超市,那么,应该怎么称呼对方呢?
……
我们对以上情况进行分类,一个是形式问题,即实际工作中有办文制度覆盖不到的细节;一个是内容问题,即不知道如何表述才是准确的、规范的。这时候,进行合理检索能快速解决这些问题。检索时要注意,寻找对标案例的时候,要尽量向上检索,比如,省级以上部门的发文会更加严谨、规范。
【学姐唠叨】
经常有执笔人拿着某政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问我,这里写的明明是错的,但是文章能发出来,一定是经过了审核的,那么,要不要参考呢?我通常会说,你看看发文单位是哪里?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单位,办文的标准和水平是不同的。所以,在选取对标案例的时候要格外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