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领导课:企业数智化转型的9项关键行动
- (比)大卫·德克莱默
- 1800字
- 2025-03-19 17:09:44
译者序
人工智能≠人类智能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脑中一直盘旋着一个不等式:人工智能≠人类智能。
中国有句古谚:“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许多人之所以对人工智能抱有排斥心理,不愿提供更多数据来训练人工智能,是因为他们担心终有一日自己的生计会被人工智能夺走。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人们自然难以考虑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与一些企业经营者提出的“职业经理人应培养能随时接替自己的继任者”之类不切实际的要求相似,效果寥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己挖坑给自己跳是根本不现实的。
那么,解决之道何在?我认为答案就隐藏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不等式中。人类是万物之灵,在这个星球上拥有独特的智慧和能力,能够理解、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丰富的文化和文明。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当前的数字社会,再到未来的智能社会,人类都能顺应社会的变迁,发明各种工具,解放自己的手脚或心脑,使生存环境更宽裕。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要始终坚守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必须完全主导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人类历史上的众多发明工具中,能与人工智能相提并论的,或许只有原子弹。著名1939年,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写信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研究原子弹,以防止德国抢先研发成功。然而,在原子弹被投掷到日本广岛和长崎后,爱因斯坦深感后悔。他曾说,如果能预见德国不会成功研发原子弹,他也不会向总统提出这一建议。尽管他自始至终没有直接参与原子弹的研发,但他提出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为原子弹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结束后,爱因斯坦毅然投身于核裁军事业,晚年更是致力于推动原子能的国际合作与和平利用。二战至今,人类没有爆发核战争,而核电在全球总发电量中占比近10%,在低碳电力中约占1/4,有效改善了依靠化石能源的单一结构。
为什么人工智能这一超级工具的出现,会引起全人类的恐慌?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进化的能力,能够触类旁通,给出具有“涌现性”的答案;二是它的进化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知识进化的速度,正如人们所说“AI一天,人间一年”。当这两个原因同时成立时,人们还能任由其发展吗?因此,2023年3月29日,包括特斯拉首席执行官(CEO)埃隆·马斯克、苹果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等科技行业知名人士联名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全球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暂停训练那些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至少六个月。这封公开信获得了上千名科技领军者和研究人员的支持,反映了业界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的隐忧。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无论工具多么强大,只要它仍然是“工具”,人类就能够驾驭它。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顾名思义,是能够模仿人类感知、决策、执行的人工程序或工具。而发明和使用工具依靠的是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人类智能决定了人工智能的本质、使用时机和方式。
本书正是从这一视角审视人工智能。作者认为“人”必须始终站在AI时代的“核心位置”。在企业场景中,“领导者”是员工群体能否站稳核心位置的关键驱动力。因此,本书以如何成为一位深谙AI的领导者为核心议题,探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9项关键行动。
本书作者是一位知名行为科学家,已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并入选2021年度“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中“下一代商业思想家30人名单”。他的文字流畅易读,能引发企业管理者的强烈共鸣,一个关键原因是案例故事丰富、生动鲜活,大多源于他在商学院的课堂交流和企业咨询服务中的实践经验。加之作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有多年工作经验,对华人社会有深刻理解,因此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基本不会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带来的阅读障碍。
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数字化工作20余年,曾在华为公司工作11年,为华为的核心客户提供ICT规划咨询服务,经常深入中国各类企业进行调研、开展咨询培训工作。之后,我在中山大学讲授“华为管理之道”“管理者的数字化转型”“AI领导课”等高级管理者课程;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山大学“卓越教学奖”。在职业经历上,我与本书作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翻译本书时,作者与企业领导者对话的场景让我感到格外亲切,相关内容翻译起来特别流畅。然而,由于个人水平的局限,这本广受赞誉的著作的某些精妙之处在被翻译成中文时难以完全达到“信、达、雅”的效果,希望业界前辈、同人和读者给予理解和指正,以便在加印时进行修正。
期待这本书能为您带来启发,祝您阅读愉快。
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