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地社会: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的革命、集体主义与现代化
- 刘彦文
- 3439字
- 2025-04-03 18:18:47
二 “引洮入渭”之民国断想
锅两口,两口锅,民工劳动真快活;要叫洮水山上过,历代从来未见过。
——《历代从来未见过》[16]
甘肃地方有识之士常思忖如何利用丰富的洮河水资源。民国时期,临洮县曾开挖多条渠道引洮河水灌溉农田,尤以洮惠渠效益为最。除此之外,省参议会三次以提案决议的形式,向省政府提出“引洮济渭”和“引洮入渭”工程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未能付诸实践,可谓“要叫洮水山上过,历代从来未见过”。
洮惠渠与洮河水资源利用
有史书记载,自东汉时期人们即开始了利用洮水的历史。《水经注》云:“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秔稻,而郡中乐业,即此水也。”[17]清乾隆时期,“洮河及其支流谷地有干渠16条,支渠24条,共灌田7万余亩”,为陇中黄土高原灌溉农业最发达的地方。[18]民国时期战乱频仍,陇中东部的生存环境异常脆弱,“连年大旱”“民饥”的记载不绝于史。尤以1928~1929年的干旱为最,[19]单定西县一县,“原有8万人,减至3万人”。[20]有鉴于此,地方开明人士多次组织兴修小型水利工程,甚至上报省府要求开沟挖河引洮水灌溉农田。1938年建成的洮惠渠,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为甘肃省新型渠道之首创。
民国时期,陇东黄土高原上已兴修了一些小型渠道,如:临洮县12条,为德远渠、工赈渠、永宁渠、富民渠、新民渠等,共灌田5.57万亩;皋兰县13条,灌田3.63万亩;红水县1条,灌田2880亩;洮沙县2条,灌田2400亩;榆中县2条,灌田1300亩;临夏县4条,灌田11.2万亩;等等。共计“已成各渠所灌溉之田亩,约有217.8万余亩”。[21]然而,由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川道狭小,沟深河浅,修渠困难重重,因此每条渠道尽管费工费时,但所灌田亩数极为有限。
在上述区域中,临洮县由于毗邻洮河,利用率最高。1931年,临洮地方绅士开始“集议修渠”,随后得到甘肃省政府和全国经济委员会的经费支持,于1934年开始施工,1938年始建成甘肃第一个新型渠道——洮惠渠。其后几经修缮、扩建,于1944年初步完成整修任务开始灌溉,1947年底完成全长28.3公里的干渠,设计流量2.5秒/立方米,共灌地2.2万亩,是洮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22]这一时期临洮县还曾引洮河水兴修多个小型渠道工程,如工赈渠、永宁渠、富民渠、新民渠、崔湾渠等,“洮河流域灌溉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甘肃农田水利取得成就最显著的地区”。[23]
“引洮入渭”
最早提出“引洮入渭”设想的是王应榆。[24]他在1931年被南京政府委任为黄河视察专员,于1932年10月至次年1月实地考察黄河。后整理资料写成《治理黄河意见书》呈交南京政府,提出黄河水患的原因和治理办法:“黄河之大患,在含沙量过多,以致逐渐淤积河床日高,险象环生,河行地上,一遇泛决,则势如建瓴,是故减少泥沙,实为治河之第一要图,而泥沙之来源,则多由于河套,及邙山,与其他支流,查洮河为黄河清水之一大源,与渭水之源相隔,经鸟鼠山,若能凿通引洮入渭,则可减黄河入套挟沙之量,而渭水且得航行之利,概算约需一千一百八十八万元。”[25]这是笔者所见最早出现“引洮入渭”字眼的材料,其目的在于治理黄河之支流——渭河的水患,并发展渭河航运。
渭水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由陕西省潼关县汇入黄河。在甘肃省境内主要流经陇东黄土高原,行政区划上属渭源县、陇西县、武山县、甘谷县、天水县等。(见图1-3)

图1-3 甘肃境内渭河流域
资料来源:由王腾飞根据甘肃省地图绘制。
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水系流经黄土地区,沿河两岸为黄土梁和沟谷地形交错分布,河道纵坡陡,河水含泥沙量大,长期的滥垦乱伐,植被破坏使流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26]鉴于渭水情状,若能够将清清洮水引来以接济渭河之不足,既可使渭河免于断流,缓解陕西宝鸡等地民众的用水困难,也可以水源充足之渭河为中心辐射,惠及定西地区。但跨流域调水并非易事,这个建议没有得到进一步回应。
1935年12月,甘肃省参议会马伟、陈世光、曹奎文等6人提出“引用洮水一部分流量,以济渭水之不足”的议案。理由是:“本省森林稀少,雨量失调,兼以水利未兴,地多旱田,每遇亢旱,束手无策。年来政府注意,际此对于各县水利次第兴办,成效卓著。惟按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各地渭河沿岸平地,土壤肥沃,产物丰富。然以渭水流量不足,雨水失时之年,上源无法灌溉,下源即成旱田。若不兴办水利,以裕灌溉,则沿渭河百余万亩良田,每年生产减少,影响人民生活、经济,殊非浅鲜”,且“洮河水位高出渭水千百公尺,迭经陇渭各县人民,呼请政府派员勘测,尚未见诸实施”。可知渭河之断流影响深远,民众已多次呼吁政府查勘未果,此次又呼吁“政府派员再行详勘,引用洮水一部分流量,以济渭水之不足,俾令陇(西)、武(山)等县沿川土地,扩大灌溉区域,于增加农产,裨益本省人民经济,良为不可缓之图也”。[27]“引洮济渭”的设想,此时被甘肃地方人士也提了出来。
这一议案经省议会决议通过后报送省政府,并经转饬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认为:“引洮济渭虽可调节渭河水量,增进灌溉效能,但洮渭两河分水岭最相接近之处,尚达20余公里。不惟沟通两河势须开挖水道,且须于洮河建筑坚固之提水大坝,用以抬高水位,而极其效果,则不过仅分一部分水流量以作渭水灌溉之补助。权其经济价值,似属工巨利微。且引洮入渭后,足一[以]影响洮河本身之航运及沿河灌溉事业之发展。”因此提出,“查该工程既据报称经济价值甚微,足以影响洮河本身之航运及沿河灌溉事业之发展,似应从缓办理”。[28]跨流域的“引洮济渭”需大量配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要做到这些显然力不从心。尽管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建议“从缓办理”,但这一计划未被地方当局束之高阁。
1938年5月起,甘肃省陆地测量局派测量人员自临洮至官堡、陕城、柳林、贡马窝、渭源、河沿、温家川等地查勘渭河流域地形、水文条件。测量员工于5月20日由兰州出发,8月6日返兰州,然后又用月余在陆地测量局检查误差、整理图幅、印绘图幅,最后绘制《引洮济渭水准线路图》,报送省政府。[29]次年2月,省政府以陆地测量局“未完成原来规定之范围,难作设计根据”为由,“饬该局继续测定再行核办”,且认为“经详查,亦无陇、渭各县人民吁请文件”,[30]将线路图搁置。
省政府所说的“亦无陇、渭各县人民吁请文件”的理由,到1940年代也有了改观。1942年12月29日,榆中县人窦宗默撰文《开引洮河灌溉皋榆定隆等八县初步之研究》对利用洮河水来解决甘肃中东部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进行阐述。[31]陇西镶嵌在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穿城而过的渭水并未给陇西带来充足的水力资源,反而由于渭水河道窄短、泥沙淤积、水污染严重,成为境内最难治理的河流。1943年,甘肃省农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陇西代表提出“引洮入渭”方案,认为“渭源、陇西、武山、甘谷等县,虽居渭水上流一带,然缺乏水源,常年干涸,无法灌溉。据地形学家测验,洮水高出渭水达千百公尺,如能引洮水入渭,使农田变为水地,则农产之增加,曷止十倍!?”[32]这个议案在会上通过后,当即报请甘肃省政府筹款办理,省政府饬省建设厅及甘肃水利林牧公司负责。然而,尽管1938年陆地测量局曾派员测量,但省建设厅指出,“查此案过时已久,人事变更,编查档案内,并无此项图幅,无从检送”。[33]接到省建设厅如此回复以后,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提出因“无案可稽”,而“此项工作,因距离太长,地形复杂,需要人员过多,本公司现有工程人员及测量仪器,大部分调往河西工作。以目前情形而言,尚有不敷之感,实无余闲可资抽派,且在时间上亦所不许。所嘱一节,歉难照办”,[34]遂不了了之。但陇西民众为解决本地区水资源问题的脚步并未停止。
1944年5月,陇西县临时参议会第一次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王利仁、祁德森、王安泰、宋步蟾等代表联名提出《建议引洮入渭,扩充灌溉,增加生产案》。理由是:“陇邑住居渭水上游,山高地瘠,川泽狭隘,水利为艰。每值亢旱,河水干涸,当与沃壤不同。往往农事歉收,工商均受影响。今年以来,公家有引洮入渭之议,果能实行,即下游之武(山)、甘(谷)、天水等县,利便绵延,增加生产,不仅陇西、渭源两县而已。”[35]省政府得此议案再次嘱托甘肃水利林牧公司:“研究,具复凭夺。”[36]水利林牧公司仍以“限于人力与时间,既难组队施测,又无图表记载堪供研究参考”为由,称“委难如命办理”。[37]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地处西北一隅的甘肃同样不能免于战争的灾祸连天,省政府无力过多考虑民生的问题。纵然民众对“引洮入渭”有着强烈诉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没有被排上议事日程。洮河仍旧在崇山峻岭中蜿蜒流淌,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情状未有改变。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给了旱塬百姓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