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通往融合共治之路

史柏年[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腾飞发展,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及治理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单位制消解和社区建设勃兴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体制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中国社会宏观联结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即由‘国家-单位-个人’的控制体系向‘国家-社区、社会团体-个人’协同参与模式的转变。”过去由“工作单位”所提供给个人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险、后勤等社会福利被转移到了人口与职业结构分化且需求多元化的社会与社区层面。与此相适应,政府调整社会管理的机制和权力运作方式,将过去政府的部分管控职能从市级、区级下放到社区,让原属于社会的部分权力归位于社会、回落于社区,以建立科学的社会治理运作体系,从而形成政府与民间组织、社区治理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当今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区”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社区发展与社区治理是社会,特别是市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世界范围来看,社区与社区治理是伴随政治民主化的进一步加深和市民社会的形成而逐渐出现的。在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专业化社会工作队伍的形成和社区自治能力的提高,这三者是相伴随行的。

如若在此历史脉络下定位当前我国的“三社联动”政策,我们便会发现,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便试图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体制的建立,摆脱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困局,让“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能够形成更加多元而有机的互动形式:国家适度地将权力下放至社区传统机构、社会工作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使其得以在党和国家的监督下,针对社区议题,基于社会自身理性,依托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市场资源,实现社区群众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想象。

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在各地壮大人们共同生活的社区自治能力,让居民能够在社区这个场域内参与各种活动,并在参与过程中孕育、促成社会主义民主体制不断转化,形成进步的原动力。将民主及社会参与落实于生活之中,并由对公民意识的形塑产生对所生活的社区、所在的省市,和对国家的向心凝聚力,进而逐渐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本土实践的边界,形成公民-国家的一体性,这将是我国社会治理本土化转型过程的必经道路。

值此迈向“国家-社区-公民”融合共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际,内蒙古大学的老师与呼和浩特市睿联凯舟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专家团队合作,通过一系列的社区田野实践及项目计划,持续在民族地区探索更切合本地政经环境的“三社联动”机制。呼和浩特市睿联凯舟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探索创新社会发展模式,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组织服务创新重要的推动力。该中心多年来深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社区,进行资源需求评估,形成项目清单,组建社会治理核心团队,并进一步以需求为导向,协助政府部门有效开展公益创投,形成“政社、校社、企社、社社”的多方合作平台,带动在地各界社会力量走向“国家-社区-公民”融合共治的道路探索旅程。

而这一丛书便是多年来睿联凯舟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此探索实践的旅程中所留下的里程碑。成功的社会转型除了社会群众自发、积极地参与之外,必然还涉及社会思想及知识框架的变革。这其中除了知识份子必须扮演创新、探索的角色之外,更重要的是成熟而蓬勃发展的群众参与机制必须由下而上地形成有效而坚实的有机联动,来促成社会中各主体发挥其优势,弥补对方的劣势,共同推动理想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衷心期盼这一丛书除了能为我国社会治理本土经验知识留下不可磨灭的注脚外,更能带领千千万万生活在社区中的群众走向一条融合共治的康庄大道。

2019年5月


[1] 史柏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民政部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