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对策
- 李扬主编
- 1247字
- 2025-04-07 15:52:49
“一带一路”区域公共品供给——中国实践
中国在实践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最重要方式就是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其实就是不断地提升公共区域的发展基础,使这个区域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中国有关区域公共品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了,但是如何把相关理论研究界定得更好,以及如何实现对区域更好的影响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多数国家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原因是它的收益是外溢的,对整个区域有好处,但是提供者本身得到的回报比较少,而且具有很强的跨期性,收益在本期往往体现不出来。所以私人提供区域公共品非常困难,需要由政府基于一整套金融安排提供。因此,跨国公司在一个区域的开发中都是不愿意提供一整套公共品的,往往只是根据私人需求配套提供。中国“一带一路”能够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自己的实践证明,只要真的修了路,区域受益是非常大的,将有机会实现繁荣发展。
关于公共产品分类,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其中也有很多定价的内容,这一部分我们以后也想深入研究。目前,中国参与了电网、跨境大桥、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软实力不断提升,比如开始进入卫生防护领域。所以,中国三年间提供了很多公共产品服务,经过短期探索,使得区域互通互联得以实现。没有区域公共品,互通互联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的基准运行规则也无从建立。
我们提供的很多支持跨期才能实现回报,“一带”的发展带来的未来收益是不确定的,但有一条是确定的,接受公共产品投入的那些地区将直接受益,这一点是中国打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键。不管投资方的情况怎么样,只要修通了路、修好了水渠、建起了电网,被投入地区肯定是受益的,其繁荣和发展是明显的。中国的公共产品直接使东道国受益,因此很多国家迅速从怀疑转变为支持和加入,中国通过提供区域公共品得到了“一带一路”的基准认可,这种认可也使得“一带一路”推进得比较快。
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确实非常快,前3个季度与61个国家签订了754亿美元的合约,继续保持26.1%的高速增长,未来5年有4.2万亿美元的投资潜力。这类资金不是投入金融机构,而是投入中国的几大建筑公司,主要是中铁,还包括中建、中电,都是在A股上市的公司,因此研究“一带一路”的报告也多了起来。去年,A股市场的主流就是中国建筑公司的崛起,它们在海外的业务比重已经达到30%,而且增长速度比中国国内机械行业要快得多。中国近来对外工程承包增长很快,主要靠政策性银行给予支持。但是,今年外汇管制加强,未来会怎样发展也值得探讨,等第一季度的季报公布就能看出端倪。中国的气魄极大,“六大走廊”横贯亚欧,并将成为中国跨区域发展的新战略。
亚投行最近在基础设施领域已经投放了一些资金,和原来的亚洲开发银行(ADB)有很大差别的是亚投行的研究报告不多,世界银行和ADB都强调要有一整套先行的研究报告,但是中国现在还看不到,最新的有关亚洲一体化的报告是由ADB提供的。从筹资尤其是国际市场筹资来讲,中国目前比较注重内源性筹资,国际市场筹资的情况还不明朗。亚投行虽然在进行实质上的操作,但是对这套由它引领的亚洲公共品提供模式研究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