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基于减排碳无形资产的视角
- 江玉国
- 1967字
- 2025-04-07 16:35:29
前言
伴随各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社会逐步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享受文明进步带来的先进成果的同时,环境恶化、能源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日益彰显。在全球低碳背景下,企业经营活动与竞争力评价中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碳”的因素,虽然“碳”不会也不能改变行业竞争的本质,但在竞争力演化的过程中,“高碳型”模式导致企业的发展不可持续,而“低碳型”模式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突破资源瓶颈的最终出路是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之路便成为企业的最佳路径。
面对全球的低碳大环境,低碳浪潮涤荡着中国经济的角落。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变数,中国企业家不仅要关注国内生产,更要关注全球。在这种背景下,本书研究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问题,这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企业制定正确的管理策略都有重要的意义。
“碳资产”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事物,是伴随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再认识而被认可的一类特殊的资产,这种资产是时代的产物。目前,挖掘“碳资产”的文献还非常少,甚至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及类型的划分,例如,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些低碳建筑、低碳设备等硬资产,其价值可以被精确地计算和评价,它们对企业节能减排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称为碳有形资产。此外,在企业中,存在一些低碳战略规划、行为规范、低碳组织体系和低碳技术等,这些资产的价值则不容易确定,更难以被人们量化地认识,但它们对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提升社会形象等起到强大且无形的推动作用,反映了企业动态可持续的竞争能力,这种资产可以称为碳无形资产。本研究将尝试建立一种科学的方法和分类标准对碳资产进行界定和分类。在企业中,尤其是一些无形的碳资产神奇地驾驭着企业的低碳经济,综合地反映了企业在低碳竞争中的相对优势,是企业低碳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可以说,“低碳”时代,低碳竞争力形成的关键是企业所拥有的碳无形资产。
目前,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表现为重视指标类配额碳资产,但对“碳无形资产”不够重视,企业不知道自身拥有哪些“碳无形资产”,其价值有多少,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形成自身的低碳竞争力。本书在对碳资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一类对企业低碳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减排碳无形资产为研究视角,对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本书构建了一般性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行业不同,指标的具体表述可能会不同,具体到钢铁行业,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评价维度、26个二级指标。每一种评价模型和方法各有利弊,为了避免利用单一方法所得评价结果的局限性,本书引进一种系统组合评价方法,最终得出较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结果。通过对12家样本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企业存在的差距及阻碍其低碳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企业减排碳无形资产的开发模式和流程。基于实证分析,从企业、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提升我国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对策。
本书的出版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 M622983)、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SCKCZY2018-YB005)、四川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的资助。
本书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以减排碳无形资产为研究视角,构建了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选取部分钢铁公司为样本,展开评价研究,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目标及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等进行阐释;第二章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对碳资产、企业低碳竞争力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第三章碳资产的界定、识别与分类,主要对碳资产进行挖掘;第四章企业碳资产与低碳竞争力关系分析,主要分析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内涵,提出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特性,并对我国企业总体的低碳竞争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对企业“碳资产”与低碳竞争力的关系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两者具有统一性;第五章基于减排碳无形资产的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了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详细的阐释;第六章系统组合评价方法的构建,主要通过综合评价法和组合评价法的结合构建一种系统组合评价法;第七章实证分析,选取钢铁行业典型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对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做出评价,并对落后的企业进行详细调研,提出碳无形资产开发的模式及流程;第八章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主要从碳无形资产角度提出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本书参考了多位学者的宝贵思想和研究方法,在数据收集、资料整理及校对过程中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研究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专家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不过,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江玉国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