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八年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不断升级、发展和创新,历经四个十年,其中第四个十年(2011—2020年),以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设立为标志[1];而中国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也标志着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领域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新一轮变革。[2]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中国设置图书情报等硕士专业学位,3月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3];2011年3月,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研究制定了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建议稿)[4];2011年,18家获得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中的16家开始招生[5],并于下半年正式开始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至本书成稿(2019年8月),时逾八年。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单位,中山大学也与全国同行一道,在实践中探索这一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

为弥补中国早期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小,周期长的问题,中国研究生教育曾一度以长学制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主,为向高校输送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短学制研究生的需求日益增强。[6]中国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人才之前,曾在学术学位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发展在职研究生,尝试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但仍然是采用学术学位人才的培养方式。[7]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类型要求不断提高,整个社会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8]以学术学位研究人才为主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9],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增强专业学位教育能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10]

中国专业学位研究人才培养以1991年设立工商管理硕士为起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其中硕士层次专业学位40种,博士层次专业学位5种,学士层次专业学位有建筑学1种。[11]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单轨制的学位授予制度,主要为研究机构和高校培养理论型人才;1991—2008年,专业型学位授予制度逐步建立且稳步发展,以培养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需求[12];2009年至今,全面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中国专业型学位授予比例大幅度提升,学术性学位授予比例大幅度降低,学术型与专业型双轨并行的学位授予制度建立。[13]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新增19种硕士专业学位,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的重要措施。自此,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进入全新阶段。[14]

和欧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中国专业学位研究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各高校在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各有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的专业根据社会职业需求提出了相对基本的培养目标[15],学习方式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教学管理采用学分制,且重视学位论文写作。2009年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之若干意见》中提出“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各高校也在探索“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以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内外优势[16],此外案例教学也是专业学位研究人才培养关注的重点。总体而言,从招生要求、培养过程以及考核标准看,中国的专业学位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化”倾向明显,导致其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无法完全匹配,社会认可度不高。[17]学科知识中心化、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脱节、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专家协同效果差以及教育过度和教育投机等问题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18],围绕着“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核心问题[19],制定内外保障机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质量保障和监管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整体质量[20];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互衔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产学合作[21]等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二 中国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设置与发展

从2001年开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就着手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申办,2009年3月受国务院委托再次展开调研,提交《关于设置图书情报硕士(MLIS)专业学位的申请报告》,并于9月就中国设置“图书信息管理硕士”(暂定)专业学位进行论证,10月方案定稿上报[22],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在2010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也开启了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领域高级人才培养模式新篇章。

2010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宣布新增的19项专业硕士学位,其中包括图书情报专业硕士(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MLIS),自此中国图书馆情报专业硕士正式设立[23],并从2011年开始招生,培养单位也从最初的18家发展到2017年的31家(北京大学一直未参与招生,实际30所),招生人数每年呈增长趋势,除开始招生第一年外,每年实际招生大于计划招生数,到2017年,累积招生4053人。[24]

从2011年至今8年,中国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有包括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在内的18家培养单位获得学位授予权,2014年有包括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内的13家获得学位授权,在31所获得授权的培养单位中,“211工程院校”占总数的74%,“985工程院校”占总数的45%。[25]与公共管理等先设专业硕士[26]和旅游管理等新设专业硕士[27]培养单位分布相比,我国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均衡,主要在华东、华中和华北地区,西部仅四川大学和云南大学两所。中国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分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两种,学制一般为2到3年,由于不同培养单位在师资、生源、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全日制学制统一问题还存在争议。根据由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指导和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实施的2013—2017年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系列调查报告,我国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师资力量和招生人数在稳步增长,但是部分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截至2017年有14所培养单位师资力量总数少于20人,且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来自“985”“211”院校的生源比例呈下降趋势,且跨专业考生2016年和2017年都达到70%以上,跨专业比例较高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整体生源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毕业生选择企业任职的比例逐年提高,就业单位和岗位类型的分布越发分散。大多数培养单位都针对专业学位特点形成各自特色,如武汉大学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就业意向设计学习和研究计划,构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都形成了以数据管理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培养商业分析和大数据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和山西医科大学依据自身的医学优势,侧重培养医药卫生信息分析、健康和医疗大数据挖掘的专门人才,景德镇陶瓷大学依托江西省知识产权局,培养以专利分析为特色的人才,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培养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的人才,形成了各具行业和领域特色的培养模式;各种类型的联合培养也是图书情报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华中科技大学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28],中国人民大学推动国际交流,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赴国外知名大学学习,天津师范大学与韩国世翰大学联合培养应用型信息分析与决策人才。[29]和大多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一样,“差异化培养”“双导师制”“案例库建设”也是图书情报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关注的重点问题,此外中国图书情报界无行业准入制度和行业资格考试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互衔接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 中山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实践

中山大学于2009年开始探索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11年9月正式招收和培养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2013年10月,着手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于2014年1月获批成为校级改革试点;4月,完成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设计和专家论证工作。2016年12月,开展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并于2019年2月完成。开办期间,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每两年对培养方案进行审查、修订和完善。

四 本书结构

本书分专题研究和教改实践两个篇章整理中山大学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探索。

其中第一篇“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专题研究”,分“国际情况调研”“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研究”“素养培育研究”“难点热点探讨”四个专题收录了中山大学团队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较为相关的19篇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其中《图书情报学教育调查与国际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世纪变革》原文由张靖、肖鹏、李凌慧完成;《美国专业化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图书情报学教育观察》原文由张祎完成;《国际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原文由张靖、张祎、黄诗莹完成;《iSchools图书情报学的数据科学课程体系设置》原文由苏日娜、杨沁完成;《中国文献保护与修复教育现状及其与美国之比较》原文由何祯完成;《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分析》原文由张靖、林明完成;《美国高校文献保护与修复通论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原文由周旖、林明完成;《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资格认证模式调查与分析》原文由张靖、张盈、韦力丹、孙欣、滕斐、孙佳琳完成;《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图书馆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情况调查》原文由张靖、张盈、林明、邱蔚晴完成;《中国内地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情况调查研究》原文由裴莹权完成;《古籍修复技艺现代传承之传习导师机制研究》原文由张升炼完成;《批判性信息素养及其教育实践》原文由张靖、林佳萍、彭秋平、曾文完成;《数据素养能力模型研究》原文由张靖、何靖怡,肖鹏完成;《中国图书馆员职业的数据素养要求》原文由张靖、林芊里、肖鹏完成;《中国大学人文社科研究者数据素养能力模型建构》原文由张靖、何靖怡、林佳萍、林琳完成;《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元分析的新设与先设学位比较研究》原文由张靖、汪超敏、任佳艺完成;《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公共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研究》原文由林芊里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原文由徐晓莹完成。

第二篇则是4篇“中山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改革实践”相关教改论文。其中《实践教学探索之服务研习》原文由周旖、肖鹏完成;《实践教学探索之古籍整理实践教学》原文由王蕾、雷腾飞、蔡琪完成;《案例教学探索之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翻转课堂研究》原文由聂勇浩、武佳钰完成;《特色方向改革实践之中山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十年》原文由张靖、林佳萍、张盈完成。

经上述原文作者同意,本书作者在统稿时对各篇论文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1] 陈传夫,陈一,司莉,冉从敬,冯昌扬.我国图书情报研究生学位授权“四个十年”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01):17-28.

[2] 沈固朝,周志远.图书情报硕士“双学位”教育的一点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01):24-3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5].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0.shtml.

[4] 笔谈·关于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讨论[J].图书情报知识,2011(5):4-19.

[5] 段宇锋,董菲菲.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3年)[J].图书情报知识,2014(01):121-127.

[6] 别敦荣,陈亚玲.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及其改革[J].教育研究,2005(11):49-54.

[7] 别敦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及其质量标准的学理探析[J].教育科学文摘,2013(4):77-79.

[8]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9] 阮平章.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21-24.

[10]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硕士专业学位全解读[EB/OL].[2019-05-19].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

[12] 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52-59.

[13] 田贤鹏.解构与重构: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变革40年回顾[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26-32.

[14]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9-33.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40种硕士专业学位概览[EB/OL].[2019-05-19].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267348.shtml.

[16] 亓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17] 别敦荣,万卫.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80-83.

[18] 商政亭.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9] 陶学文,别敦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2):66-66.

[20] 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00-103.

[21]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2] 柯平,张文亮,何颖芳.对我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2(6).

[23] 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19-05-19].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0.shtml.

[24] 宇锋,赵楠.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7)[J].图书情报知识,2019(02):60-73.

[25] 段宇锋,尹冠钧,吴晨宸.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4)[J].图书情报知识,2015(04):96-105.

[26] 截至2017年已有6批共228所成为MPA培养单位,培养单位的地域范围覆盖了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7] 截至2014年,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已达73所。

[28] 段宇锋,赵佳慧.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6)[J].图书情报知识,2017(4):47-58.

[29] 段宇锋,赵楠.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7)[J].图书情报知识,2019(02):6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