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国际情况调研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的增设,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图书情报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缪园等尝试通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图书馆学与情报管理标准》、英国图书馆与信息专业学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整体评估标准》、美国图书馆学会的《图书馆与信息研究硕士课程认可标准》,及国际图联发表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教育计划指南》为参考,尝试构建图书情报硕士胜任特征指标体系。[1]后续,曲皎等在缪园等建立的指标体系上,利用层次分析原理,建立了以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扩展知识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管理领导能力为框架的三层次评价等级指标体系。[2]

“信息学院运动(Information School Movement,iSchool运动),目前已成为国外图书情报教育领域发展的新趋势。”[3]为了不断探索更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模式,多位学者以iSchools成员院校[4][5]、iSchool运动[6]为研究对象,以探究适用于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的变革路径。iSchool运动的扩展对国外的图书情报学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信息”这一概念开始影响着该学科的意义,并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图书情报学依然是该学科的核心,但“信息科学”的引入则增加了发展图书情报事业的手段。[7]

目前,由于美国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发展历史悠久,而且发展情况较为成熟,所以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国际调研上,主要集中于调研美国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模式。王知津等对美国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在2007年对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排名前32所院校进行了培养目标、模式及研究方向的分析,总结出了美国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教育与培养特点。[8]师资力量是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灵魂所在,充足的、符合资质的教师资源是培养目标的保障因素,陈传夫对美国的图书情报师资力量做了多个维度的统计分析,包括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师资素质及其学科背景等。[9]教育特征呈现个性化特点也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唐思慧对2006年排名前9的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院校进行网络调查,从学位设置、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跨校区选课情况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图书情报硕士教育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及实现方式。[10]方婧等把学者讨论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保障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保障体系,并通过对15所美国iSchools联盟学院进行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调研,了解这些学院的内部保障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学制及学习形式、课程设置、实习及就业资源、设施、资助资金)及外部保障体系(包括行业协会及学院联盟、评价机制、跨校合作平台),总结出美国图书情报硕士教育质量保障的共性。[11]

研究方法上,中国学者较常利用网络文献调研法,对国外图书情报院系的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或利用国外现有的标准或指南,尝试构建适用于我国的指标模式。

本专题收录论文4篇。

《图书情报学教育调查与国际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世纪变革》:梳理了Williamson调查与KALIPER调查相关资料,两项调查及它们前后LIS教育的转变,直接反映并推动了19—20世纪、20—21世纪两个时间段里LIS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它们的作用与影响,并提出两者在调查范围、文本组织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它们有着不同的定位:Williamson调查所开展的是图书馆行业内部的阶段性改良,而KALIPER调查则关乎整个学科的重新定位,作为教育调查报告,两者在推动人才培育、学科转型和形成行业共识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专业化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图书情报学教育观察》:采用历史研究法梳理出美国专业化职业教育及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记,通过对比研究二者发展历程时间轴,确定三个观察分析点进行分析。总结出美国专业化职业教育发展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影响方式,并通过对美国先进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研究,提出对中国刚刚起步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建立政策保障、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的启示。

《国际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分别从美、英、日三国选取设有MLIS培养计划的教育机构,对其实践和案例教学情况进行网络调查,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等三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其特色之处,如面向具体实践领域设置培养方向和课程、实践实习的远程实施和虚拟仿真、安排实践机构和实践专家走进校园等。可为我国开展实践与案例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iSchools图书情报学的数据科学课程体系设置》:选取开设Data Science研究生项目的6所iSchools高校作为调研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调研法,从专业学科优势、学科体系划分、课程目标、核心课程设置、课程制度等方面研究数据科学(Data Science)课程体系。讨论了图书馆与信息科学(LIS)学科下的Data Science定位、与传统LIS 课程结合、LIS 人才培养等问题,旨在探索我国LIS 学科下适合图书情报学科的Data Science课程教育路径。


[1] 缪园,马利荣.图书情报硕士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01):104-109.

[2] 曲皎,王筠.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5,8(02):83-87.

[3] 安琳.国外iSchool运动与图书情报教育变革[J].图书馆建设,2010(10):109-112.

[4] 李金芮,肖希明.iSchool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3):6-10,23.

[5] 司莉,王思敏.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01):102-109.

[6] 任建英.iSchool运动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现代情报,2015,35(02):133-136.

[7] 张晓娟.iSchool视野下加拿大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分析与思索[J].图书情报工作,2007(04):16-19,33.

[8] 王知津,谢瑶,严贝妮,李彤.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与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方向实证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10):2-8.

[9] 陈传夫.中美图书馆与情报学师资队伍的比较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0(04):82-85.

[10] 唐思慧.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56-59,76.

[11] 方婧,桂思思,陆伟,徐晴.美国图书情报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6(02):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