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缘起

我国目前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构成逐渐复杂化,社会阶层区分日益明显,并开始投射为居住模式的差异。例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各类高档社区层出不穷,以迎合高层消费者的需求;另一端,低收入人群无力搬离公共服务匮乏、配套设施老旧的社区;同时,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则成为流动人口的栖身之所。这都预示着我国居民居住模式初显空间分异。

“居住隔离”强调同类群体内部集中居住、异群体之间隔离居住的形态。在西方社会,居住隔离成为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居住隔离主要与族群特征相关联,严重阻碍了不同族群的互动,从而导致族群间的刻板印象和歧视。“接触理论”是解释两个群体彼此印象形成的代表理论之一,在同等条件下,接触对于印象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Park,1950),而居住隔离的加深会降低群体间的接触频率,进而引发群体间的疏远、误解和敌视。基于此,本文力图呈现我国城市的阶层隔离与中产阶层内部因职业和户籍导致的隔离,通过梳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制度背景,将宏观的阶层隔离状态与微观的“择居”逻辑相结合,并初步考察居住隔离的社会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