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语言教学现状

反观我国语言教育的现状,以英语教学为例,2012年1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再次被赋予了重要的教学地位,同时由于英语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作为沟通交流的语言工具,因此大部分中小学校都以英语作为主要的外语学习语种,高考也将英语作为主要考试科目,这使得大部分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而进入本科阶段后,绝大部分专业仍旧将英语放在课程学习中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巩固了英语学习的地位,王守仁和王海啸(2011)的研究表明,本科阶段大部分高校的英语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学分大多数介于13到16分,并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逐步减少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学分。而在新媒体的使用上,数量较多的学校主要使用由出版社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也有部分“985”和“211”高校使用自己开发的课件。特别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则较少由学校自主开发,更多的还是由出版机构统一提供。对于创新型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例如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移动学习、情景感知学习等则较少有学校使用,这与文科类专业教学团队的信息技术能力较弱以及语言教学抽象化程度高的特点有关(黄荣怀等,2012;李宝鸿,2002)。

对于非英语语言的专业化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经过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入本科阶段后才开始正式接触的,因此我们通常也将非英语专业称为小语种专业,这里的小语种并非指语言本身文化承载量的大小,或是这一语言使用人数的多少,而仅仅是由我国现行教育体系和学习比例所决定的。

本科阶段的小语种语言学习往往缺乏英语语言学习的多年基础,因此语言的学习往往是从基础开始,并且基础类课程往往会占用大量课时,从而导致口语、写作类高级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同时小语种教学资源的稀缺性,也使得小语种情境实践学习难以广泛开展(郎瑾,2012)。此外,现阶段我国的小语种课堂教学形式仍旧存在单一化、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教学方式停留在听写生词、背诵课文、观看视听资料等层面,缺乏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方式(丁天华,2012)。

综合来看,尽管很多高校已经积极地将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语言教学活动中,以增强语言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但是仍旧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小语种语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语言学习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知识学习体系,满足差异化的个性学习,以及有效的阶段性学习评估等都成为提升小语种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龚海燕等,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