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马里(列国志·新版)
- 安春英 顾章义编著
- 5823字
- 2025-04-08 15:13:25
第三节 宗教、民俗和节日
一 宗教
索马里人早先信奉原始宗教,9世纪开始从阿拉伯人那里接受伊斯兰教。从10世纪起,由于不断有大批的阿拉伯移民来到索马里,并同当地人通婚,皈依伊斯兰教的索马里人与日俱增。到13世纪,广大索马里居民基本上改信伊斯兰教。后来,西方列强对索马里的侵略和在索马里的殖民统治,都未能改变索马里人对伊斯兰教的信仰。1960年索马里独立后,政府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宪法明文规定,一切法律都必须符合伊斯兰教的教规和精神,不允许进行反对伊斯兰教的宣传和活动。索马里还加入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积极参加伊斯兰教的国际活动。由于索马里政府的努力,1964年12月下旬至1965年1月上旬,在摩加迪沙成功召开了第六届世界穆斯林大会。这次大会还提出了“非洲——穆斯林的大陆”的口号。目前,索马里9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大多数属于逊尼派。全国大小城市和重要村镇都有清真寺,各级学校都设有与伊斯兰教义有关的课程。
索马里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但对信仰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印度教等)的人并不歧视,妇女的地位也比较高。为了提高妇女的地位,1975年1月政府还颁布了关于实行男女平等的法令。在索马里,穆斯林女子同男子一样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一般不用面纱遮脸。
二 民间习俗
1.衣着
索马里人的传统衣着较简单。男子的衣服主要由两块布组成,一块布缠在腰、腿部,另一块布披在上身。人们还常用皮带束腰,使得披在上身的布像一件百褶衬衫,显得颇为潇洒。
女子通常穿裙子,上身或用一块布紧裹前胸、后背和右肩膀,露左肩,或穿短袖外衣。头巾可戴也可不戴。衣着虽简,但高挑的身材、优美的曲线、楚楚动人的外形,使索马里女子往往成为模特公司关注的对象。当今非洲不少名模出自索马里,实非偶然。衣着布料有白色、灰色、红色和赭色条格等。
由于天气炎热,索马里人平日大多穿凉鞋,尤其爱穿本地的传统凉鞋。这种凉鞋系用骆驼皮、河马皮或长颈鹿皮等制成,鞋底厚,具有耐用、凉爽的特点。但在农业区,人们仍有平日赤脚的习惯。
到现代,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城市居民中穿西服的人也屡见不鲜,一些妇女还穿起色彩鲜艳的连衣裙等。
2.饮食
在索马里,广为人们食用的是牲畜的奶和肉。这主要是由于畜牧业在索马里国民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奶类主要是骆驼奶、羊奶和牛奶,肉类主要是羊肉和牛肉。喝奶时,人们喜欢用同量的茶水将奶冲稀后饮用。家中来客人,主人通常以奶茶招待。难怪当地许多人在解释“索马里”这一名称时说,“索马里”(Somalia)是“去”(So)和“奶汁”(Mai)两词的合成,其意为好客的主人去拿奶汁,以招待客人。
在各种奶类食品中,最富营养的是骆驼奶和奶酪。经食品专家测定,骆驼奶和奶酪几乎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的含量尤其丰富,蛋白质的含量不低于牛奶、羊奶,而脂肪的含量则低于牛奶、羊奶。经常食用骆驼奶和奶酪可以强健身体,预防因营养不良而引起的多种疾病。
索马里牧民除了经常食用奶类和肉类食品之外,还食用玉米、高粱、豆类等农作物。这些作物有的是牧民们利用放牧的空余时间种植的,有的是购买或用畜产品交换来的。农民除了经常食用玉米、高粱、木薯和香蕉等农产品之外,也食用奶类食品。奶类食品有的是自己饲养的牲畜产的,有的是购买或用农产品交换来的。城市居民食用的玉米、高粱和奶类等食物,均可在市场上购买。城市附近的牧民和农民可以直接将这些食物运到市场上出售。至于市场上出售的大米、面粉一类食物,基本上靠进口。
索马里人平日很少吃蔬菜,蔬菜品种不多。大城市出售的蔬菜,相当一部分来自海外。索马里人一般不喝酒,但吸烟较普遍。
3.居住
索马里人的传统住房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性住房,另一类是活动性住房。固定性住房主要是茅舍,此外还有木房和阿拉伯式石砌房;活动性住房是一种易于安装、拆卸且便于搬迁的帐篷和席篷。前者是从事农耕的农民、定居的牧民和城镇居民的住房,后者为游牧民的住房。当然,到了近代,城镇里还出现了泥瓦砖房、水泥楼房等固定性住房。
索马里人的茅舍大多为圆柱状,屋顶呈圆锥形或圆形。茅舍中间是一根或数根高3米左右的柱子,支撑着屋顶。屋顶用树枝和草帘铺成,然后在草帘上抹一层黏土,防止雨水渗漏。茅舍的墙壁用树枝和树皮编成,墙根用石块加固。墙面一般抹上薄层黏土和石灰。茅舍内部用树枝、草帘和兽皮等作隔墙分成两间,一间为卧室,另一间为家务用房,用于炊事、纺织和储存日用品等。一般在茅舍的南墙上开一扇门,没有窗子。屋内虽不明亮,但较凉爽,即使在炎热的天气也是如此。有的茅舍前还有一个庭院,庭院里有小棚子、炉灶等。
4.婚姻
索马里人的婚姻习俗既具有伊斯兰教的特征,又具有民族特色。男子一般在20岁左右结婚,女子大多在12~15岁出嫁。同一氏族的人禁止结婚。实行一夫多妻制,允许一个男子娶四个妻子。不过受财力所限,能娶四个妻子的只有少数富人,大多数穷人只能娶一个妻子。结婚要事先征得家长同意。
索马里人的求婚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别有情趣。小伙子求婚由家长出面向女方家长提出,被称为“巴杜努斯”。小伙子直接向姑娘求婚,被称为“范戴德布”。在见到心爱的姑娘时,有的腼腆的小伙子就扔一件衣服给姑娘,被称为“莫罗萨尔”。姑娘如果接受小伙子的衣服,就表示自己接受了小伙子的求婚。此时,小伙子还要给姑娘再送一件她所喜欢的衣服。随后,姑娘就会拿着意中人送的衣服,兴高采烈地跑到父亲面前,诉说见到心爱的小伙子的情景。面对女儿的诉说和恳求,父母一般都会同意这门亲事。还有一种求婚方式叫“待婚”,即一名男子看上了某个姑娘,决定娶她为妻,但由于姑娘年纪尚小,完婚尚待时日,在征得女孩家长的同意后,可以在女孩头上系一根彩色的头绳,表示这个女孩已有了归宿,别的男子见后就不会再冒昧向这个女孩求婚了。
男女双方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就互赠订婚信物。随后,小伙子就可登门拜访女方的父母。为接待未来的女婿,女方家要为他准备休息的房间,姑娘则要亲自下厨房为未来的郎君做可口的佳肴,然后端到他的面前。到了夜晚,这对未来的夫妻可在姑娘的卧室里通宵长谈,以增进相互了解,加深爱慕之情。不过此夜小伙子千万不可有越规的行为,否则姑娘的父母会因自己贞洁的女儿受到侮辱和伤害而进行报复,结果不仅这门婚事会成泡影,而且两家人可能反目成仇,甚至造成人命血案。
索马里人婚前有索要聘礼的习俗。聘礼通常是一两头骆驼。有的年轻人实在出不起聘礼,会同相爱的姑娘一起远走他乡。在异地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年轻人会把姑娘送回老家,然后请媒人登门做媒,以征得女方家长同意,再明媒正娶。在此情况下,多数女方家长会顺水推舟,同意这门婚姻。但有的女方家长固执己见,不依不饶,往往酿成悲剧。
为了让男女青年结婚,人们通常要为他们搭建新茅舍或帐篷作为婚房。举行婚礼那一天,亲戚、好友和邻里都会前来庆贺,男方家则用丰盛的美餐予以款待。夜幕降临后,欢庆的人们聚集到婚房门前,跳起欢乐的舞蹈,唱起美妙的歌曲,向新人表达美好的祝愿。欢庆活动一直到第二天破晓结束。有趣的是,新娘本人可以不参加婚礼,届时只要她的父母或保护人作为她的代表参加就行了。
索马里人尚有收寡补房的婚俗。一旦某一年轻的男子去世,他的近亲男子有权收其遗孀为妻。如果他有几个亲兄弟,那么最年长的一位享有优先权;如果没有亲兄弟,则由他的叔父或伯父收娶。在索马里人看来,为了维护家庭和家族的亲缘关系,收寡补房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寡妇同别的家族的男子结婚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除非她决定终身为亡夫守寡,否则她只能同亡夫的一名近亲结婚。
索马里人还崇尚联姻,视联姻为神圣之举。在索马里语中,联姻被称作“哈达德”(Hadade),其意为“根”。索马里人认为,对树木来说,根深才能叶茂,同样,人要有力量,也要从联姻的“根”中得到滋养。所以,索马里人在双方家庭联姻后,特别讲究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一旦女方家受到欺凌,男方家一定鼎力相助。同样,要是男方家受到冒犯,女方家也是尽力相帮。
5.爱惜骆驼及其他
索马里是世界上拥有骆驼最多的国家,同时又是对骆驼十分爱惜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据统计全国有685万多头骆驼,占世界骆驼总数的1/3。索马里人认为,骆驼整天为人们效力,人们对它应倍加爱护和尊敬。在平日,除了病人和儿童之外,骆驼是不让人骑的。在旅途中,骆驼驮运货物,人们徒步同行。为了让骆驼健壮,索马里人不轻易让人对着骆驼照相,他们认为对着骆驼照相会缩短骆驼的寿命,加速其死亡。一些即使年老的骆驼,牧民们也不忍心屠宰,只有到了因长期干旱没有草料喂养,才难舍难分地将其出售。
索马里人如此爱惜骆驼,主要是因为骆驼比其他牲畜更能适应索马里干旱的气候,是他们在同大自然做斗争中难舍难分的伴侣。骆驼一年四季不论在何种天气条件下都能跟随主人在索马里半岛上忙碌奔波,或驮运牧民的家什,或驮运商品货物等。此外,骆驼还能为主人提供许多日常生活必需品,骆驼奶是人们的上等饮品,用驼奶制成的奶酪是传统美食,驼毛可以换取一些日常用品,驼皮制成的皮靴能保护人们双脚不被灼热的沙漠烫伤等。难怪索马里人常说:“只要家中养有几匹骆驼,日常生活不用愁。”
骆驼是索马里牧民用来衡量财富多寡的重要依据,有的地方还将骆驼作为进行交易的计算单位。有一打骆驼并有相当数量山羊和绵羊的人,被认为是富裕的牧民;拥有100头以上骆驼的人,被认为是最富裕的牧民。不过,大多数牧民一般只有一两头骆驼。
放牧骆驼和其他牲畜是索马里男人们的天职。男孩子5岁以后就要跟随父兄到野外去学习放牧。妇女们则要担当繁重的家务,为家人准备食物,照料老人、孩子,修建茅舍,到集市上出售奶和奶酪并购回日用品和食物等。在外放牧时,男子中午多以驼奶为食,晚上回到住所用餐。但到了旱季,往往要到很远的地方寻找水草,晚上无法回到居住地,他们只好同所放牧的骆驼、牛、羊为伍,睡在草原或沙漠上,并学会提防狮、豹和狼等的袭击。为了防止自家的牲畜跑丢或与他人的牲畜混淆,索马里人通常用烧红的烙铁在牲畜身上烙上特殊的记号。
在索马里,尤其在送勇士出征时,人们有将骆驼血与骆驼奶混合起来喝的习俗。届时人们在骆驼的脖子上缠上绳子,然后将绳子慢慢收紧。当骆驼脖子上的血管隆起,一位长者就执刀在这一血管上切一小口,将放出来的骆驼血与骆驼奶混合,让出征的勇士痛饮。
三 节日
索马里人的节日较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即民间性节日、宗教性节日和政治性节日。民间性节日极具民族特色,主要有篝火节和伊斯通卡节等。宗教性节日同其他伊斯兰国家类似,如朝圣节(伊斯兰教历1月1日,放假2天)、斋戒节(伊斯兰教历9月1日,放假1天)、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放假2天)等。政治性节日主要有独立节(6月26日,放假一天)、国庆节(7月1日,放假1天)和联合国节(10月24日,放假1天)等。
1.篝火节
所谓篝火节,实际上是一种迎新年、盼丰收的联欢活动。为了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在索马里的新年到来之时都要热烈欢庆一番。索马里新年的起算时间是公历8月1日。欢庆活动从新年的前一天,即7月31日开始,要持续数天。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时,村落附近的大路旁或河湖岸边会点起一堆堆篝火,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来到篝火旁。成年人相互寒暄致意,年轻人则嬉戏打闹。当作为主持人的一位长者宣布庆祝活动开始后,人们就围着一堆堆篝火跳舞唱歌,热闹异常。天真的少男少女还会排成长龙,一个个从篝火上跳过,以烧掉过去一年自己身上的晦气,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成年人则在一旁为他们呐喊助威,并为他们计算跳过的次数。篝火节也是青年男女挑选意中人和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一些互相看中对方的青年男女,会悄悄地离开众人,躲到夜幕里互诉衷情。迎新活动往往通宵达旦,人们尽欢而散。
2.伊斯通卡节
伊斯通卡节,又称“打棍子节”。这是从事农耕的索马里人每年夏天都要举行的节日。据说该节日始于16世纪,源于谢贝利河畔的阿夫戈伊镇。说是节日,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庆丰收的游戏活动。农民在夏季喜获丰收时,会举行一些小型的娱乐活动来庆祝,同时预祝来年有个好收成。一些年轻人为了活跃节日气氛,他们在唱歌跳舞之余还身穿类似古代战袍的服装,手持木棍,模仿古人打仗,相互打闹。如此年复一年,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此种游戏活动就被固定下来了。这种活动要求双方以同等人数参加,场地中间用石灰画出一条醒目的白线。比赛一般由当地长者主持。参赛人员手持木棍,高唱着“我们决不后退”的歌曲,列队进入阵地。比赛的长筒号角“西姆巴尔”一响,双方人员同时冲向白线,用木棍互相对打。不论哪一队的人,只要冲过白线,迫使另一队的人后退,就算胜利。周围观众尤其姑娘们则为参赛队员呐喊助威。有的小伙子如果在“停止战斗”的号角吹响前就退下来,会遭到姑娘们的讥笑和斥责:“胆小鬼,快回到阵地上去!”在人们尤其姑娘们的眼里,只有那些遍体鳞伤、血流满面仍继续战斗,一直到“停止战斗”的号角吹响后撤离阵地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才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未婚姑娘的青睐。为防止相持过久出现意外,常常由长者出来宣布停止比赛,并由别的参赛队进行另一场比赛。自然,用棍子对打虽然是一种游戏,但是为了取胜,难免会有人受伤。独立后,为了人身安全,木棍已逐渐被树枝所代替。比赛的组织者还要对双方参赛人员所持的树枝进行检查,防止将过于粗大或带刺的树枝带进比赛场地。
节日活动一般要连续三天,具体日期由一些年高德劭者商定。在此期间,人们都身着盛装,除参加娱乐游戏活动外,还走村串户、探亲访友、相互祝福,到处是一派欢乐的景象。
一位索马里作家在谈到伊斯通卡节时深刻地指出:“当人们了解到索马里人民赋予‘伊斯通卡节’深刻的社会意义时,他们就能在这样一个叹为观止的场面中清楚地看到孕育在朴实的索马里民族性格中的英雄胆略。”这就是为什么“索马里人民没有被一个世纪多的欧洲殖民主义所屈服,也没有被殖民主义带到非洲土地上来的灾难所压倒”。
3.斋戒节与开斋节
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1日为斋戒节,索马里人称之为“拉马丹”节,历时一个月。按教规,在斋戒期间,每天太阳出来后至太阳落下前,除16岁以下学生、孕妇、病人和值勤士兵之外,每个伊斯兰教徒都不准吃饭、不准喝水、不准吸烟。所有饭馆、咖啡馆(飞机场的咖啡冷饮馆除外)也一律停止营业,只能到日落后才开始营业。斋戒节过后即为开斋节,当地人称之为“伊迪”节。这是索马里的一个重大节日,全国举行庆祝活动,到处张灯结彩,人们屠牛宰羊,相互拜访。夜幕降临后,人们在街上、在公共场所载歌载舞,尽情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