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亚渊源: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 罗新
- 975字
- 2025-04-08 20:38:30
修订版小序
我从2004年开始对中古史料所记内亚(Inner Asia)阿尔泰语人群(Altaic Peoples)的名号感兴趣。所谓名号,主要指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中的称号,但也涉及由政治名号化生而来的各种专名,如人名、地名和部落名称。我发现,一组政治名号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官称(title),一是官号(appellation),前者是语法意义上的被修饰词,后者是语法意义上的修饰词。如“毗伽可汗”(Bilge Qagan)是由修饰性的官号毗伽(Bilge)与被修饰性的官称可汗(Qagan)两部分构成的。官称是稳定的,是一个具体的职务,并不专属于任何个人,由担任这一职务的人所共享。官号则是不稳定的,专属于特定的任职者,基本上不与他人分享,略似个体的名字。一组完整的名号可能十分冗长,却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加以分解。比如,古突厥文暾欲谷碑记中暾欲谷的完整名号是Bilge Tonyuquq Boyla Bagha Tarqan,按唐代音译习惯当译作“毗伽暾欲谷裴罗莫贺达干”。这组名号中,Tarqan(达干)是官称,是暾欲谷的正式职务,而Bilge Tonyuquq Boyla Bagha“毗伽暾欲谷裴罗莫贺”则是他的修饰性官号。很显然,这一组官号又可以分成三组,相互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突厥汗国担任过达干一职的人是很多的,同时任达干者也不少,但是被称为“毗伽暾欲谷裴罗莫贺达干”的只有一个,是官号决定了某一官称拥有者的唯一性,从而具有了表达身份(Identity)的性质。当然名号太长往往不便称呼,实际行用时可能截取一组官号中的部分来作为省称,比如暾欲谷碑里总是以这组官号中前两组“毗伽暾欲谷”当作省称,而唐代汉文文献更是只用“暾欲谷”来当作他的名字。因而,名号研究中最有拓展空间的是官号而不是官称。
这个发现激励我连续写了多篇文章,并在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现在承郑庆寰先生盛意青眼,要把该书放在“九色鹿丛书”修订再版,我趁机做一些改动,补进2009年之后在名号问题上续写的几篇,其中包括本已收入《王化与山险》的五篇,目的是让此书可以集中展示我在名号研究上的努力和尝试。因为增加篇幅较多,改以“内亚渊源”为书名,以原书名副之。原有附录和索引也都删去,以求简洁。书中涉及非汉语专名的拉丁字母转写,学界向来有多套规则,各文因写作时间不同,发表刊物亦异,采用规则不一,此次就不强行统一。同样的,引用文献存在版本不同,亦各存旧貌,不予统一。
重读旧日习作,深惭学业荒疏,无以报师友恩谊。风雨如晦,空叹老之将至。再诵“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酸怅莫名。
是为序。
庚子仲秋于北京五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