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谁赞成?谁反对?

申时行和沈一贯都看向苏泽。

苏泽说道:

“格鲁派根本大寺有三,贡使有二。”

申时行的政治觉悟比较高,他立刻说道:

“是啊,子霖兄二桃杀三士,妙策啊!”

沈一贯听到申时行说“二桃杀三士”,也立刻抚掌叫好。

只有罗万化听不懂,茫然看向另外三人。

沈一贯连忙说道:

“格鲁派的根本大寺有三座,以往的法王都是在三座大寺中轮流产出。可这次来贡的使团只有甘丹寺和哲蚌寺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接受金瓶掣签之法,日后就是这两座大寺抽了。”

申时行又说道:

“而且用掣签之法,人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中,就是抽不中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只能说自己天命不行。”

“子霖兄,妙策啊!”

苏泽微微一笑,别说是法王了,日后我大明还要将掣签法用在官员选任上,不也是好评如潮?

公平不能保证的时候,抽签才是最大的公平。

-----------------

果不其然,当礼部主客司的官员赶到四方馆,将金瓶掣签之法告诉两拨乌思藏贡使后,两边竟然一下子就接受了,还请求朝廷立刻举行金瓶掣签仪式,好让抽中的使团参加皇太子的册立大典。

这下子连主客司主事魏用敬都傻了,他本来以为乌思藏贡使会激烈的反对,没想到他们竟然这么支持?

为了解决乌思藏贡使和法王承袭的问题,这些日子礼部上下想破了头,竟然被苏泽用一个抽签的方法解决了?

魏用敬忍不住对哲蚌寺的贡使问道:

“大师不觉得这个掣签法太儿戏了?”

没想到这位哲蚌寺的大和尚却用流利的汉话说道:

“我寺寻得的灵童必然是法王转世,岂有掣签不中之理?甘丹寺的伪灵童将不攻自破!”

这位魏主事才想起来,乌思藏贡使首先是一群僧人,然后才是贡使,自己以前竟然要和一帮僧人讲道理,还不如交给老天爷呢。

魏用敬涌起了对苏泽的无限憧憬,苏翰林一出手,一封奏疏,就让一场争贡的事端就此消弭。

高,实在是高!

魏用敬立刻说道:

“工部已经在打造金瓶,等金瓶制成,定会请诸位参加金瓶掣签仪式。”

“多谢上国!”

另一边,甘丹寺的贡使也热情的向魏用敬表示感谢。

在收获了乌思藏使团的感谢后,魏用敬又赶回礼部覆命,将乌思藏贡使全盘接受金瓶掣签法,并感激天朝上国帮助他们解决争端的事情写成奏疏,第二天一大早就送到了内阁。

-----------------

内阁。

当看到从六科十三道送来的,堆积如山的奏疏,张居正露出笑容。

他手里拿着魏用敬的奏疏,他其实昨天就已经知道,乌思藏贡使接受金瓶掣签法的消息了。

高拱的心情和张居正一样好。

金瓶掣签法,皇帝赞同,内阁赞同,连乌思藏的贡使也赞同,那到底是谁在反对?

哦,是言官在反对啊。

隆庆元年高拱罢官,就是被言官胡应嘉和欧阳一敬逼迫辞官回乡的。

如今高拱返回朝堂,胡应嘉被外放湖广布政司,欧阳一敬则已经辞官。

但当年跟着两人一起弹劾高拱的言官,还有不少留在六科十三道,他们不少都是徐阶的门生故吏。

这次正好是一个好的机会,这不是更证明了这帮言官百无一用,不仅仅提不出有用的国家政策,反而会攻击真正干实事的人。

苏泽这一次的上疏,不仅仅解决了乌思藏争贡的问题,还给了高拱一个清理科道的借口。

高拱掌管吏部,只要能得到皇帝的支持,贬谪几个言官出去,实在是太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面对一厚一薄的两摞奏疏,赵贞吉也沉默不言。

作为礼部尚书,苏泽帮着他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作为内阁辅臣,他也是讨厌那些外朝掣肘的言官。

解决乌思藏贡务,是他管理的詹事府和礼部的功劳,也扬了内阁的志气。

可怎么就觉得这么憋屈呢?

赵贞吉内心十分的矛盾。

魏用敬的奏疏上,李春芳、高拱、张居正都已经票拟了意见。

这一次,首辅李春芳也下场,三位阁臣的意见出奇的一致,都是敦促工部加快打造金瓶,礼部制定完善的金瓶掣签制度,解决乌思藏法王继承问题。

赵贞吉微微叹息,他只能拿起揭纸,也赞同了前面三人的意见。

魏用敬的奏疏好处理,但是科道的弹劾奏疏?

赵贞吉摸着自己的胡子,咳嗽一声说道:

“乌思藏争贡的事情已毕,这些言官小臣的奏疏,我等就不用票拟了,直接送去司礼监,不要牍扰圣听了吧。”

隆庆皇帝比较放心司礼监和内阁,所以形成政治默契,如果不是内阁特别说明请求御览,内阁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小事,司礼监就会直接按照内阁意思批红用印,不会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赵贞吉的意思,自然是要保护那些上疏的言官。

但是高拱却站起来说道:

“这些言官小臣屡屡攻击大臣,干涉国务!真有事要他们建言献策,于国事提不出有用的章程,反而攻击解决了问题的苏子霖!”

“好生可恶,高某要请陛下严惩这些科道言官!”

高拱唱了白脸,张居正则站起来唱红脸。

“高阁老息怒,六科十三道是太祖所设,言官上书是保障言路通畅。因言获罪伤的是天下士人之心。苏泽做得对,就嘉奖他就是了,六科十三道做的错了,申饬即可,不用喊打喊杀。”

赵贞吉脸色铁青,两人一唱一和,看起来是在打擂台,实则是在唱双簧。

内阁辅臣意见不一,李芳那个谨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肯定会一本不落的送到皇帝御案上。

那时候隆庆皇帝看到魏用敬和言官们的奏疏,肯定要对科道产生不满。

科道官章进谏纠劾,如果皇帝都对你不信任,那科道奏疏的威力就大大降低。

即使皇帝不处罚这些科道官员,也会极大的影响六科十三道的威信。

可赵贞吉看向不知道在写什么首辅李春芳,他实在想不通,怎么徐阁老才离职一个月,内阁就变成了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