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你几招,养出情绪健康的小孩

01/自我调节功能,是保持情绪健康的关键能力

如果只能向养育者们介绍一个与儿童心理学有关的概念,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在育儿科普主流传播语境中还挺冷门的概念:自我调节功能(self-regulation)[注]——有时我甚至会幻想,如果天底下大部分养育者都能明白和重视自我调节功能对孩子们的重要性,最终来到心理咨询室的大人或孩子说不定能少一大半。

自我调节功能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之间转换的能力。无论是新生儿还是成年人,每个人每一天都是在六种状态之间不断转换的,分别是:

深睡眠状态,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那种睡得很熟的状态,养育者们都很爱处在深睡眠状态的宝宝,因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喘口气了。

浅睡眠状态,从科学角度来说,人在浅睡眠阶段会有快速眼动,浅睡眠阶段的体验经常和做梦有关。如果观察一个小婴儿的话,那些翻身变多、似睡非睡的阶段就是浅睡眠。

安静清醒状态,比如此刻在写作的我是处在一个安静而清醒的状态,早上刚刚醒来时和养育者恬静互动的小婴儿也处于安静清醒状态。

活跃清醒状态,当感觉兴奋、肢体动作幅度变大、变活跃时,就是活跃清醒状态,比如当一个小婴儿和养育者玩躲猫猫游戏,咯咯咯大笑时,就处于活跃清醒状态。

烦躁状态,成年人上了一天班很累,心中有股无名火的时候,就是在体验烦躁的状态;而小婴儿闹觉,或者累了、饿了、热了时情绪难以被安抚的状态,就是烦躁状态。

哭泣状态,这可能是令养育者们最难忍受的状态,如本书第一章所述,哪怕孩子只是哭了一分钟而已,在养育者的体验里可能像是三五分钟甚至更久。

现在仔细想一想,无论是几岁的人,是不是总在这六种状态之间循环往复?只不过刚出生的小婴儿在深睡眠、浅睡眠的时间明显会多于一个三四十岁的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处在烦躁、哭泣状态的时间是会比一个哪怕有苦也说不出的小婴儿要少一些的。

再仔细想一想,很多孩子的坏情绪是不是经常和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有关?比如,一个在花花绿绿的超市因为太过兴奋而崩溃大哭的孩子,是在活跃清醒与烦躁、哭泣状态之间转换,而养育者希望孩子能从哭泣状态迅速转换到安静清醒状态;又比如,一个玩得太累的孩子难以从活跃清醒状态转换到浅睡眠状态,经常需要经历烦躁、哭泣的阶段才能睡着。

养育儿童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出足够多元而有效的自我调节功能,这并不是一项从0开始的任务: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出生时就已经自带了基础的自我调节方式——想象一下你和别人聊天时,两个人的眼神在交谈过程中是否会自然移开,又会在某些时刻交汇?如果两个人在说话时始终紧紧盯着对方,这是不是一种很怪异的体验?这种把目光自然移开又转回来的过程就是大多数人从娘胎里自带的自我调节功能,仿佛是通过过滤屏蔽掉过多的刺激来让自己待在有效的互动过程中,换句话说,把目光移开的背后反而可能是想要继续探索沟通的意愿。当外界刺激大到难以通过把目光移开来彻底屏蔽时,小婴儿就有可能会从清醒转换到睡眠状态,通过彻底闭上眼睛来让自己和过多的外界刺激隔离,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小宝宝即使去人多嘈杂的地方都能睡得很香,因为深睡眠状态能保护他们免于经受过多的心理冲击。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有出厂设置的自我调节功能,那是远远不够的,想象一下当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感觉无聊疲倦时,如果只能用走神调节自己,或者只能用睡觉去屏蔽掉自己不喜欢的课程信息,是不是会干扰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养育者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支持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发展出适合的自我调节方式。

比如,养育者是否能允许一个三个月大的孩子用吃手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尽管我们并不希望一个三十岁的人还要吃手,但当宝宝只有三个月时,吃手可以帮助他们在一些紧张不安的时候平静下来,对于一个还无法用语言功能来进行自我调节的宝宝来说,这是一种健康的方式。而到了宝宝学步期时,养育者们既需要在一些时刻坚定对孩子说“不”,又需要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去支持、帮助孩子发展出耐受沮丧与挫折的必要心理空间,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经历坏情绪时也是在不断练习以提高自我调节的功能水平。而当孩子具备了语言能力时,他们也就拥有了一项自我调节功能中最关键的能力:言语化的能力[注]——用大白话来说,“咱们能用嘴解决的,就别用冲动的行为来解决了”。在理想状态下,当一个孩子到了学龄期的时候,可以通过言语表达去调节大部分坏情绪,同时也有一些个人化的自我调节方式是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各种压力的(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思考问题时转笔,这种有韵律与规律性的小动作也是一种自我调节方式)。

理解“自我调节功能”这个概念也能让养育者们更能理解孩子在出现坏情绪时的一些行为表现。比如有的孩子在坏情绪上来时,会不愿意看着养育者的眼睛说话,按照传统的视角来看这是孩子不尊重讲话者的表现,会令大人们非常生气。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从自我调节功能的视角去观察那个孩子,孩子对大人目光的回避恰恰说明当下的场景对他来说太难以面对了,并且他还在努力通过把目光移开的方式待在这段沟通中。有些学龄期孩子上课时会“瘫”在椅子里,老师可能认为那是上课不认真的表现,但其实增加身体与椅子的接触面也是一种自我调节方式,意味着这个孩子在那一刻很累,并且还想努力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待在课堂里。当养育者们可以从这个视角去重新理解孩子的各种行为时,经常能够更加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度过那些压力甚至难受的体验。

自我调节功能一方面关乎孩子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关乎养育者的自我成长。

在学习婴幼儿心理治疗时,我曾有幸去新生儿病房观察一整排出生才两天的小宝宝。现在有种流行的育儿论调是“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但在观察了那一排小宝宝之后,我却一直对这句话存疑:那些孩子生来就如此不同。有的小宝宝会从睡眠状态迅速切换到安静清醒状态,醒来时可以安静地瞪着眼睛好久而不发出声音;有的小宝宝会在浅睡眠状态待很久,在我以为他要进入清醒状态的时候,眼睛又合上了;也有的小宝宝刚从浅睡眠状态出来就迅速进入哭泣状态,半个楼层都能听到他的哭声——相比别的孩子,这些“心急”的小家伙似乎能得到护士们最多的照料。每个宝宝似乎都有一些先天的“出厂设置”决定着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中,有的节奏快些,有的反射弧长些,这并不是父母言传身教或环境影响的产物。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急性子的宝宝摊上了慢性子的养育者,两者自我调节功能风格上的差异是否会导致孩子更容易产生坏情绪,而养育者也会因此感到更苦恼呢?

也许除了养育者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孩子的发展状态之外,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养育者会成为怎样的人,而在这样一个“共同调节”的过程中,很多平衡、磨合的过程会帮助孩子和养育者都发展出更完善的自我调节功能。比如有些养育者会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间去调节情绪,会学着去发展一些爱好来调节自己的心情;也有的养育者会发现,原来通过和自己信赖的人倾诉育儿压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节情绪,自己也开始更擅长通过言语而不是大发雷霆来调节育儿压力了。我们将在第三章中进一步讨论这些话题。

观察我们自己及周围的成年人,自我调节方式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大家对玩手机的热爱就是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共有的自我调节方式:当我们感觉焦躁无聊的时候,手机似乎提供给我们一块情感缓冲垫,尽管用太多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但对于一个小婴儿来说,他们在面对坏情绪时又有多少自我调节方式可以动用呢?除了把头扭开、进入睡眠状态或者哇哇大哭一场发泄一下,似乎也真的没多少选择了吧,但如果养育者们能够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发展出更多元的自我调节方式,那么他们一定会在应对坏情绪这件事情上有越来越多的法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