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每个孩子的坏情绪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万能解药

如果统计一下各个自媒体平台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育儿问题,那多半会是:“孩子总是大哭大闹的,我该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打人了,我该怎么办?”“孩子不肯吃饭闹脾气,我该怎么办?”不少养育者们对于育儿专家或者儿童心理咨询师抱有巨大的幻想,感觉他们像机器猫一样有一个装着各种锦囊妙计的口袋,只要掏出几行字来就可以让孩子的坏情绪立马消失。

诚然,市面上也有不少试图满足养育者这些心愿的理论或培训课程,有些乍看乍听还真的挺有道理的。但更多时候,养育者们会发现那些对别家孩子有效的方法对自己的孩子并不管用;或者有些方法今天是管用的,明天又不管用了;更多时候,养育者们会发现自己难以执行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做法。在这些无解的现状背后,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坏情绪本身没有定式,每个人的坏情绪背后可能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缘起。

在本书的第四、五、六章会谈论到不少具体的方法,关于如何帮助孩子从不同坏情绪的情境中成长起来。但那些方法需要养育者们承认一个前提才可能发挥作用,那就是“每一个孩子的坏情绪都是独一无二的”。

即使从事儿童心理工作,当我作为一个妈妈面对自家孩子的坏情绪时,并不会觉得自己在儿童心理方面的智识能提供万能解决方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如此不同,没有哪门子理论能穷尽孩子们的多样性。在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之前,我会先去“观察”孩子们的坏情绪——包括在心理咨询室和孩子们工作时,我都会支持养育者们从以下四个维度去观察孩子,看清孩子坏情绪的独特属性。

第一个维度是孩子独一无二的“出厂设置”。

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我曾有机会去新生儿科观察才刚刚出生两天的小婴儿,记得当时眼前一排小宝宝,即使才出生不到48小时,就有着非常不同的反应与表现:有的宝宝醒来就大哭起来,引得护士立马抱起来喂奶换尿布;有的宝宝醒来咂吧咂吧嘴又睡着了,等再醒来时也是哼哼唧唧,过好久才扯开嗓子哭,让护士发现原来这个小宝贝饿了。即使没有后天的养育,每一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们的“出厂设置”就已经是不同的了。用术语说,这是他们的“先天气质”。

究竟什么是气质呢?这要从我们每个人每天循环的六大状态说起。

不管是小婴儿还是成年人,生命延续期间都会在以下六种状态之间不停循环切换:深睡眠、浅睡眠、安静清醒、活跃清醒、烦躁、哭泣[注];只不过相比小婴儿,大部分成年人哭泣与烦躁的状态是明显少一些的。

回到刚才提到才出生两天的新生儿,有的孩子可以从深睡眠直接来到烦躁甚至哭泣状态,而有的孩子则可以从深睡眠过渡到浅睡眠再到安静清醒,过好久才开始烦躁哭泣,而喝完奶或换完尿布之后,他们可能很快又会进入安静清醒—浅睡眠—深睡眠的循环之中。

观察每个孩子是如何在这六种状态之间切换的,他们切换的频率、节奏、速度……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一个孩子的“出厂设置”可能是怎样的。比如一个从小喝奶就很急的孩子,可能会经历狂风暴雨般的坏情绪;而如果一个小婴儿总是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让养育者意识到他的需求,那么当这样的孩子经历坏情绪时,是需要养育者们格外细心观察才能帮助他表达出来的。

另外,每个孩子对周遭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即使在很吵的地方也能睡得安稳,而有的孩子会因为光线、声音而无法继续待在睡眠状态中,这也是“出厂设置”的一部分,这样的两个孩子在经历坏情绪时,体验可能会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一个慢性子的养育者很可能难以理解一个天生急性子的孩子为何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被坏情绪包裹。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成见,认为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父母导致的。我并不完全赞同这句话,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当一个孩子出生时,他的“出厂设置”也决定了父母需要成为怎样的父母。若要看清孩子坏情绪的缘起是什么,“出厂设置”是不可忽略的要素。

第二个维度是孩子所处的年龄与发展阶段。[注]

同样是打人的行为。对于一个小婴儿来说可能出于好奇,可能是试探,也可能是表达不满。但是对于五六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们来说,动不动就打人,可能预示着一些别的可能性,比如也许他正在经历一些未被看见的压力甚至创伤,也许他在表达攻击性或者坏情绪方面的能力是有欠缺的,也有可能他有一些潜在的、未被察觉的特殊需求。

再拿撒谎这个行为举例,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撒谎经常是因为其在认知层面上分不清虚幻与现实,认为“愿望=现实”;但是如果六七岁的孩子持续有撒谎行为,很可能他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去逃避一些难以消化的坏情绪,或者希望借由这种方式来唤起更多的关注与爱意。

对待不同年龄与发展阶段孩子的同一类行为及其背后的坏情绪,养育者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和孩子进行沟通,不然就很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到亲子关系。

第三个维度是孩子所处的养育环境与社会文化。

有些孩子出现坏情绪时,有可能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养育者们:我不喜欢被你们这样对待。比如当一个妈妈给孩子断奶后重返职场,可能会发现晚上回家后孩子特别闹,这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对妈妈提出的抗议。当一个家庭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或压力,比如父母离异、家中添丁、重要的家庭成员生病、搬家之类的事情时,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坏情绪。家庭外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去幼儿园时,不管在送的过程中,还是回到家里,都会出现比较多的坏情绪。

社会文化也是在思考孩子的坏情绪时容易被忽略的维度。打比方说,一个在东方文化中安静内向的孩子,在西方文化中甚至有可能会被认为是抑郁、回避的,如果不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话,我们就有可能在理解孩子坏情绪的过程中“偏航”。看见这些部分也是在降低养育者们的焦虑感:不必把孩子出现坏情绪的所有责任都算在自己头上。

第四个维度是生理因素。

一些孩子出现坏情绪,也有可能是和生理因素相关的,比如小宝宝在吃饭前的坏情绪经常和饥饿导致的低血糖反应有关,缺眠少觉的疲劳也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坏情绪。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每当养育者反映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里经常会有坏情绪,甚至会动手打人时,我通常都会询问孩子晚上的睡眠时间。一个缺乏睡眠的孩子自控能力会变得非常弱,调节情绪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而当这些孩子经过调整后实现了每天晚上可以多睡一小时,面对坏情绪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可能会明显进步。

而在另外一些特殊的生理阶段,比如说长牙期或者生病了,当这样的阶段过去之后,孩子有时候也会出现短暂而频繁的坏情绪。尤其是孩子生病之后的那种情绪波动的状态,仿佛是在回应前一阵子对身体和周遭环境失控(比如不得不接受注射,或者不得不接受一些身体检查)的感觉。这些滞后的坏情绪往往让爸爸妈妈们摸不着头脑,可它们的确和孩子的生理状况密切相关。

在另一些更极端的状况下,孩子长期的坏情绪也可能预示着他有某些发展方面(如神经系统发展)的滞后或者特殊需求,需要儿科医生的介入。比如一些在语音语言发展方面遭遇困难的孩子,往往会在经历坏情绪时词不达意、难以表达,从而导致了更多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

读到这里你是否能够明白,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对症治疗”孩子坏情绪的万能解药?每种坏情绪背后的这四个维度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可能性,养育者们能做的是带着“温和的好奇”去探寻坏情绪背后的信息,结合心理及发展规律,构建出适合自己孩子的独一无二的坏情绪破解术——那把钥匙在最了解孩子的养育者们手里,而不是在侃侃而谈的专家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