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张英:利他哲学——渡人才能渡己

  • 胜者谋略
  • 戚风
  • 1368字
  • 2025-04-09 18:12:20

一些人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因此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事事为自己考虑,甚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有一种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利他哲学”。

考虑自身利益,当然是必要的,这是我们作为动物的本能,但是在利己的同时,也要给别人留下生存的空间。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在乎别人的利益,轻则被人指责“吃相太难看”,重则将对方逼上梁山,成为我们的死对头。

如果我们总想损人利己,大家就会时刻提防我们,这样我们的路就会越走越窄。相反,秉持着利他的原则,让人们看到与我们交往有益无害,那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利他哲学,通俗地来说,是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利益。比如,你是一个商人,你不可能把东西免费送人,但也应该做到诚信经营,不缺斤短两,遵从商业规则。你从客户那里获得利润,客户也获得了良好的消费体验,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当然,利他也应该有底线和原则;如果没有底线和原则,就会变成滥好人,虽有同情心,却并不明智。我们应该帮助那些值得帮助、懂得感恩的人。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身处人类社会,一边在努力工作,为他人提供服务,一边也在享受别人提供的便利。心存善意,合作共赢,人生之路才会一路通畅。

六尺巷

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作为邻居,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处理好关系非常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近邻因为利益而发生矛盾,彼此互不相让。六尺巷的故事就是教人如何处理邻里关系的。

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发生了一件邻里纠纷案件。其中一方姓吴,是当地的富户;另一方则是张家,家里有个叫张英的人在京城做官。两家的宅子只有一墙之隔,由于年代久远,在产权上有了纠纷。吴家想翻盖新房子,说墙是吴家的,而张家认为墙是张家的,于是两家人为此发生了争执,双方都不肯妥协,一直闹到县衙。

由于双方都是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断案。

于是,张家人写了一封家书,派人赶到京城送给张英,请张英给官府施压。在那个通信十分不便的年代,收到千里家书,张英应该是十分激动的,但是信件的内容却让他哭笑不得。他当即回到书房,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然后便让人送回安徽。

张家人收到信以后,放弃了争执,并且多让出了三尺地。看到张家的举动,吴家人也冷静了下来,他们钦佩张英的胸怀,于是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从此,两家人再也没有发生过争吵。

制胜谋略

张英位高权重,有很多种办法帮助家人赢得官司,但他没有滥用自己的权力,反而主动退让,把利益让给对方。这样的大度也感动了对方,最终换来了两家的世代和睦。如今,这条六尺巷仍旧存在于安徽省桐城市,被作为一个邻里和睦相处的典范保留了下来。

张英的做法,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利他哲学。张英很清楚家人生活富足,不值得为了一堵墙与人结怨,宽容和理解比争吵更有价值。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博弈,城市里的红绿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遇到红灯时,我们必须停下脚步,让别人通行。红绿灯的出现,建立了井井有条的出行秩序,我们在为别人的通行提供便利时,也在享受着这种交通秩序带来的便利。设想一下,假如城市里没有红绿灯,所有人只顾自己通行,完全不看别人,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交通事故,那该是一种多么恐怖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