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卑感:正向解读,让孩子超越自卑
- 走进孩子的心:真希望父母读过这本书
- 杨小溪
- 1890字
- 2025-04-09 17:00:24
妈妈说我是个笨小孩
我注意到那个小男孩很久了,他总是能够非常巧妙地避开所有具有竞争性的游戏,比如抢凳子游戏、跳绳比赛、画画比赛……
每当这时候,他都能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理由,甚至会及时“生病”。
其实,这个小男孩画画很棒,但是,只要是在比赛中,他就会表现得一塌糊涂。这样的孩子就像时下流行的那句话说的那样:“他只想做一个安静的少年。”
只要把他放在一个不起眼的安静的角落,他就会有不俗的表现。但是,他也只有在角落里做事时才会有这样的表现。为了弄明白他的问题所在,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没有人跟你说,你画画很棒吗?”
“妈妈说,我是个笨小孩。”
“可是你画画确实很棒呀!老师不是经常夸你吗?”
“妈妈说,老师是为了鼓励我才夸我的。其实我并不是个聪明的孩子。”
他并不是个笨小孩,却是个自卑的孩子。虽然不论从哪个方面讲,他都不应该有自卑的理由。我想,这个男孩自卑的理由可能是妈妈给的,尽管这并不是妈妈的初衷。
就像那个小男孩所说:
“妈妈说,我是个笨小孩。”
“笨小孩”是怎么变自卑的
自卑,就是当孩子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或认为自己有一些缺点,却无力改变时产生的一种心态。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松(Erik H.Erikson)说,自卑感更多出现于6~12岁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个体能力不足,但会不断地进行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尝试,一旦反复遭遇失败,就会对自己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过低的自我评价会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的状态中,会因为过于放大自身的不足而看不见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自卑的情绪很常见,并没有那么可怕。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激励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自卑感放任不管,甚至做出推波助澜的举动,那么情况就可能变得很糟糕,孩子会逐渐心灰意冷,甚至可能患精神疾病,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正向解读超越自卑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过:自卑普遍存在,自卑并非一无是处,也并非不可超越,自卑有利于推动个人成长,超越自卑,则意味着将自卑转换为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而超越自卑的首要路径便是母亲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连接。阿德勒还说过:母亲是孩子与社会相连接的第一条纽带,孩子如果无法和母亲(或其他代替母亲角色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则会走向毁灭。
作为孩子最早的陪伴者和第一任老师,妈妈的评价对于孩子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决定性的影响。父母怎样定义孩子,便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往往就是从父母对他的评价中解读对他的定义的。就像阿德勒所说:孩子最终将成为和父母解读中一样的人。
而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连接,就是建立在爱和陪伴之上的正向解读。爱和陪伴是基础,正向解读是思维方式的传递。正向解读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鼓励孩子在某一方面努力并取得成功,然后顺其自然地引领孩子从一个领域的成功进入另一个领域的成功,就像是将孩子从一个肥沃的牧场引到另一个肥沃的牧场。
那么,所谓正向解读是不是就是表扬和鼓励呢?是不是就是一个劲儿地夸孩子?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到底要不要夸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怎么夸。父母学会正向解读,就能够正确地夸孩子。
母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最好避免使用大而不当的概念性定义,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对孩子进行归类,比如评价孩子“聪明”或“笨”,这并不是很恰当的做法。
年轻的妈妈经常会听到孩子问这样的问题:
“妈妈,我是一个笨小孩吗?”
“妈妈,我是不是长得很丑?”
妈妈要怎么回答呢?说孩子是个笨小孩,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说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吗?也不见得就有多么聪明。长得丑或不丑也是一样的。正向解读就是要避开这种给孩子贴标签的评价。要对孩子问的问题进行拆解,找出孩子的优势或是积极因素,然后如实告诉孩子,同时,最好加上自己的感受。
比如,回答上面这种“笨还是不笨”的问题时,妈妈不妨对孩子说:“你上次做游戏不是赢了吗?我们都为你感到高兴呢!”
比如,回答上面这种“丑还是不丑”的问题时,妈妈可以这么说:“你的鼻子长得就很好看,眼睛也很好看。妈妈看到觉得很满意。”
不管是对孩子本身,还是对孩子所遇到的问题,正向解读的操作方法是不变的。我们的孩子既不会完美得无可挑剔,也不会糟糕得一无是处。孩子的表现也一样。孩子有敏锐的观察力,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缺点和劣势,毫无诚恳之意甚至虚假地进行鼓励,孩子则能够轻易地从父母的语气和表情中读懂一切。
在此来强调一下正向解读的操作细节:避免贴标签式的回答,而要拆解问题,找出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并如实陈述,再满含爱意地传达。如果还能对孩子存在的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提出建议,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