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率为王
  • 卫哲
  • 3345字
  • 2025-03-31 11:22:11

序言
提高效率,穿越周期

十多年前,我告别了阿里巴巴。那时我正值不惑之年,开始思考人生下半场的方向。我说过一句话:“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若既换行又换岗,此前的积累便可能付诸东流;但若两者皆不换,生活又容易陷入无意义的重复。于是,我决定基于这一思路探索新的道路。

在此之前,我的职业生涯横跨投行、零售与互联网三大领域。作为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的首任总经理,我在投行界深耕7年;随后转战零售界,在百安居担任CFO(首席财务官)和CEO(首席执行官),积累了5年的实战经验;后来,在阿里巴巴的5年多时光里,我深入互联网科技的核心,见证了行业的飞速变革。

然而,投资恰恰是“换岗不换行”,当我踏入投资领域时,一个关键问题迅速浮现,这也是我在担任CEO时经常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战略层面的问题:我与同行的差异何在?做企业最怕的是同质化,而投资背后的资金是最难实现差异化的,因为钱这个“产品”本身并无二致。

回顾我在阿里巴巴的5年多时间,互联网独特的“freemium”(免费增值)模式——先免费增加用户黏性,再通过增值服务实现赢利——让我看到了新的可能。于是,我尝试将这一模式引入投资领域,提出“把免费的投后咨询与赋能前置”的策略。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投资模式,而是将投资后服务提前到投资前,以专业的免费咨询为企业家服务,并为他们创造独特的投资机会。

14年来,我们投资了100多家企业,有30多家企业已经实现了IPO(首次公开募股),有5家是过千亿元的超级大市值企业,其中80%以上是上述freemium模式创造的投资机会。

在投资与赋能这些企业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嘉御资本经历的这14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是一个追求速度、追求规模的增量经济周期。早在六七年前,我就预感到,中国增量经济时代即将结束,很快会进入一个低增长的存量经济时代——下半场。存量市场体现在市场已经饱和,部分行业甚至处于萎缩状态,陷入“僧多粥少”的“内卷”局面。

很多人问我,下半场这个周期会有多长?历史上但凡称为“周期”的,肯定不止三五年,至少10年都将处于这个周期当中。

那么,这个新开启的存量周期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进入存量经济时代

世界经济需要一个火车头来带领。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可以说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个火车头一路从二战结束开到了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加上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美国的经济火车头由此熄火。这是一个将近20年的周期。

随后日本接过接力棒,经济开始腾飞。直到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才画上句号。

很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欧抓住机会,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和优质的劳动力。欧洲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增长动力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

中国在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开始担当起全球增量经济的火车头角色,并且这个角色一直担任了20年,几乎是二战后最长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向好周期。

与所有担任过经济火车头的国家一样,中国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存量时代。如今,无论是消费、外贸、基建还是GDP(国内生产总值),我们都很难再见到过去那种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了。此前高速增长的行业、市场增长的红利,以及互联网的红利,也都随着经济存量增长逐渐回落。美国早在40年前经济就已进入存量时代,维持在1%~2%的增长,相比而言,如果中国GDP每年增速为3%~4%,每年增长的新蛋糕就可以与美国的增量一样大。

当然,经济存量中间也会有此消彼长的部分,所以不论是创业还是投资,我们都要尽量避免“消”的部分,多去关注“长”的部分。

流量红利触达天花板,进入流量存量时代

消费互联网可以归纳为流量经济。互联网的一波发展,将用户从线下搬到了线上;移动互联网的一波发展,又将用户从PC(个人计算机)端搬到了移动(手机)端。

新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增长主要靠流量,而现在的互联网流量,或者说To C(面向消费者)流量,也已经不再增长。

流量是如何构成的呢?

简而言之,流量等于用户数乘用户时长。但从2017年起,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就基本不再上涨;2018年短视频出现后,用户时长又出现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平均每日使用时长已达312分钟,即5个多小时,但用户数并未增长,时长也很难增加,总流量自然也不会涨。互联网流量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

此外,中国互联网四大巨头——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又控制着中国互联网流量70%~80%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30%的流量留给剩下的互联网企业。如果以消费互联网作为新经济的载体,总流量不但不增长,大流量还被四大巨头控制,消费互联网再出现新企业将会非常困难。

事实上,互联网就是虚拟的商业地产,互联网的“地”就是用户。用足够低的价格圈的“地”足够便宜,且圈的“地”足够大,这就是互联网的核心运营模式。2014年前后,互联网获取一个有效活跃用户的成本是2~3元,但到2019年,这一成本已经达到100元以上,现在的成本更高。这个逻辑与地产的逻辑是一样的,地产赢利并非赢在产品设计或模式管理上,更多是因为拿到的地便宜,所以赚钱就多。按照这个逻辑,流量走向存量时代,流量红利逐渐消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资本逐渐迈向再循环体系,进入资本存量时代

2018年之前,中国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每年新募集的资金达1万亿元人民币,但作为VC/PE行业的主要募资来源,不论是保险、高净值个人还是家族LP(有限合伙人),每年获得的回报都只有两三千亿元。这种情况很难长期持续,因为“地主家”不可能永远都有“余粮”,资本也由此进入存量时代。

相比之下,美国VC/PE行业成立时间比中国早,每年新募资的金额一度比中国还要少,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每年VC/PE通过项目退出时,给LP的金额和每年新募资的金额几乎一样,行业总量变动不大,所以美国VC/PE的资金是处于一个再循环的体系中的。

如果一只基金有两三倍的现金回报给LP,并劝说他们再拿1.5~2倍的资金投入下一只基金,我相信大部分投资人是没有意见的。但如果你持续地要钱,却给不了他们相应的回报,那就相当于永远在要增量,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增量经济、资本过剩的时代,一个经济体、一个行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更多的是依赖资本投入和产能扩张,效率改善可能显得没那么重要,大家都在“求大”“求快”。这是资本和产能拉动的结果。

进入存量经济时代后,企业想要生存、增长,就要更加激烈地争夺现有的客户和存量市场,甚至要到竞争对手那里抢生意,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就不能再沿用以前那种规模为王、速度为王的打法,而是要正视自己的“内功”,提升效率,这样企业在市场上才会更有竞争力。

在本书中,前四章我从有效的时间管理、优化组织流程和增强运营管理入手,分享了自己过去近30年的企业管理经验,总结了如何通过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持续发展来提高效率。

第五章到第八章,我从企业资产、企业战略、企业技术和创新的角度,总结了企业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如何制定战略、如何进行数字化运营以及如何实现创新,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企业不断提升自身效率和竞争力的有效策略。

第九章“出海效率”是在确定了本书提纲后增加的内容。嘉御资本自2018年成立跨境出海团队以来,2024年进入了收获期。虽然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供应链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第九章结合我近几年对跨境电商赛道发展状况的观察和分析,阐述了我对渠道拓展、研发投入、产能布局等方面的理解,希望这些观点能够帮助跨境出海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取得成功。

最后一章分享了我个人近30年的职业规划,以及我对职业生涯、个人成长的一些感悟。个人成长效率的提升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能为团队和组织的成长带来更大的价值。

有人说十年磨一剑,《效率为王》是时隔20年之后我写的第二本书。过去近30年,从企业管理到投资,我看到了无数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踩过的坑。尤其是进入存量经济时代,很多企业仍然执着于追求快速成长和扩大规模,把效率放在了第三位,结果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为此,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虽然这些不一定都是成功的经验,但希望能帮助大家尽量避免失败,从教训中学习,也希望本书能让创业者和企业经营者增强效率意识,从中找到一些提升效率的方法,避免在存量经济时代踏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