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的落日像一枚熟透的朱柿,将江水染成金红交错的锦缎。云松站在渡船甲板上,望着两岸逐渐后退的青山。自洞庭一役后已有月余,白璃被送往青城山调养,而他和苏蘅则溯江而上,前往《剑经》指引的下一站——峨眉山。
“看那边。“苏蘅指着右岸一片突兀的赤壁。赭红色的岩体垂直插入江心,壁上凿痕斑驳,隐约可见几处残破的栈道遗迹。“那是古蜀道的起点,据说诸葛亮北伐时曾在此屯兵。“
云松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忽见岩壁顶端立着个黑影,形似人而立,却又过于瘦长。夕阳为那轮廓镀上金边时,他才看清是只罕见的黑鹤,单腿独立于千仞绝壁之上,姿态孤绝如遗世剑客。
“蜀地多异象。“身后传来苍老的声音。摆渡的老艄公叼着旱烟,眯眼望向赤壁,“那黑鹤在崖上立了三天了,像是在等什么人。“
渡船靠岸时,暮色已四合。嘉州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沿山势蜿蜒如一条璀璨珠链。码头石阶湿滑,苏蘅一个趔趄险些摔倒,被云松扶住手腕。两人肌肤相触的刹那,天问剑在鞘中突然轻颤,剑格处的七颗宝石流转出虹彩。
“剑心通灵。“苏蘅抽回手,耳根微红,“师父说过,神兵遇缘会有感应。“
他们在城中找了间临江的客栈住下。推开雕花木窗,正可见峨眉远影横亘天际,山腰云雾缭绕,金顶在暮色中泛着微光,恍若浮于云端的仙家楼阁。
“峨眉天下秀。“云松望着远山轻叹。他想起玄真道长书房里那幅《峨眉烟雨图》,画角题着李白的诗句:“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当时只道是文人夸张,如今亲见,方知画不及真山万一。
苏蘅取出七弦琴置于案上,指尖随意拨弄着《流水》的片段:“明日我们分头行动。你去探听金顶佛光的消息,我拜访几位药行故交,看能否寻到《剑经》线索。“
琴音戛然而止。两人同时转头——窗棂上不知何时停了只碧眼黑鸦,脚上系着节竹管。云松解下竹管,倒出张薄如蝉翼的绢纸,上面用朱砂画着幅简略地图,标注着峨眉后山某处洞穴,旁边题着两句诗: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迹娟秀中带着英气,像是女子手笔。苏蘅凑近细看,突然“啊“了一声:“这是阿依莎的字!她随商队来蜀中了?“
黑鸦歪头看着二人,突然口吐人言:“月圆夜,洗象池。“说完便振翅消失在夜色中,只余几片黑羽打着旋儿飘落。
次日清晨,云松独自登上报国寺的石阶。这座峨眉山门户古刹香火鼎盛,往来香客摩肩接踵。他在大雄宝殿前的银杏树下驻足,仰观树冠如金色华盖,叶片簌簌作响,恍若万千金铃齐鸣。
“施主可是为佛光而来?“知客僧合十问道。
云松还礼:“久闻金顶佛光乃峨眉奇景,不知何时能得见?“
知客僧微笑:“佛光需缘,非时节可定。不过...“他压低声音,“昨夜有山民看见洗象池方向现五彩圆光,恰与今夜月圆相应,或有机缘。“
离开报国寺,云松沿清音阁小径上行。山道渐幽,古木参天,时有猕猴从树梢掠过。行至双桥清音处,两道飞瀑如白龙争壑,在阳光下架起虹桥。他想起昨夜收到的地图,决定先去探探洗象池虚实。
转过一道山梁,忽闻琴声淙淙。循声望去,只见苏蘅坐在溪边巨石上抚琴,身旁站着个戴斗笠的采药人,正指着远处山势比划什么。云松悄然靠近,听见采药人浓重的川音:
“...那个洞子当地人叫'玄冥府',夏天冒寒气,冬天反发热。前些年有个喇嘛想进去修炼,第二天就被发现冻成了冰雕,手里还捧着朵火莲花...“
苏蘅抬头看见云松,招手示意他过来:“这位周大哥说,洗象池往西三里有个怪洞,特征与地图标注吻合。“
采药人看见云松腰间的剑,突然瞪大眼睛:“你...你是不是青城派的?“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激动地扯下斗笠,露出满脸伤疤,“三年前我在青城山采药跌落悬崖,是玄真道长救了我!“
云松细看那张毁容的脸,依稀辨认出正是当年玄真道长从寒潭救起的樵夫。世事轮回,竟在此处相遇。樵夫执意要当向导,领着二人沿隐秘小径向洗象池进发。
山路愈走愈险,时而需贴壁横行,脚下便是万丈深渊。申时将至,他们终于抵达洗象池——这是个半亩见方的高山湖泊,形似俯卧的巨象,湖水清澈见底,却不见任何鱼虾水草。
“看那里!“樵夫指向湖心。平静的水面下隐约有团黑影,形似莲花,时而舒展时而收拢。云松解下天问剑,发现剑身文字正对应着湖水波纹的节奏明灭。
“水底有东西在呼应《剑经》。“苏蘅取出七弦琴,“我奏《石上流泉》,看能否引出...“
话音未落,湖面突然沸腾!一道水柱冲天而起,在空中散成千百颗珍珠。水珠尚未落回湖面,就被某种力量定格在半空,折射着夕阳形成巨大的光环——正是传说中的佛光!
光环中央,浮现出个模糊的人影。那人踏着定格的雨珠缓步而下,每走一步,就有水珠化作冰晶坠落。待他走近,云松才看清是个面容清癯的老僧,白眉垂肩,手持九环锡杖,僧袍上缀满细小的冰凌。
“雪窦禅师!“樵夫扑通跪倒,“您还活着?“
老僧微笑:“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他目光转向天问剑,“太虚子前辈的佩剑,终于等到传人了。“
原来这老僧竟是百年前闻名蜀中的雪窦禅师,当年为镇压地底炎魔而入定洗象池,肉身化作冰雕,元神镇守玄冥洞。昨夜阿依莎随商队途经峨眉,感应到《剑经》气息,特遣黑鸦送信。
“商九幽虽灭,其种下的火种未熄。“雪窦禅师用锡杖轻点湖面,冰晶立刻组成一幅蜀中山河图,“七十二处地火眼,需以太虚剑法逐一封镇。今夜月圆,正是玄冥洞开之时。“
暮色四合,圆月从云海中浮出,将洗象池照得如同水银泻地。雪窦禅师踏水而行,引三人来到湖西悬崖。月光照射下,岩壁上显现出一道冰晶门户,正是通往玄冥洞的入口。
玄冥洞内景象诡奇非常。洞顶垂下的不是钟乳石,而是无数冰棱,在不知来源的幽蓝光线下如同倒悬的利剑。地面则铺满细碎的红色晶体,踩上去会发出琴弦般的清响。最深处有座冰台,台上生着株赤红珊瑚状的植物,花冠中跳动着金色火焰。
“地心火莲。“雪窦禅师肃然道,“此物若开,蜀中必遭大旱。“
云松发现天问剑的震动与火莲跳动的频率完全一致。他尝试运转《剑经》心法,剑身文字突然脱离飞出,在空中组成锁链状缠向火莲。火焰暴涨,洞内温度骤升,冰棱开始滴水。
“不够。“雪窦禅师摇头,“需琴剑合鸣。“
苏蘅立刻席地而坐,七弦琴横放膝上。当《阳关三叠》的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天问剑自动飞至火莲上方,剑尖朝下垂下一缕霜气。琴音愈急,霜气愈浓,最终在火焰外围结成茧状冰壳。
火莲不甘束缚,突然爆出刺目金光!洞壁红晶共振碎裂,无数碎片如箭矢射向四人。云松挥剑格挡,仍被几片划破衣衫。其中一片擦过苏蘅脸颊,立刻留下一道焦痕——这些晶体竟蕴含地火精华!
危急时刻,洞外传来清越的鹰唳。一道白影掠入洞中,正是阿依莎的雪鹰!它爪上抓着支碧玉短笛,准确投入苏蘅怀中。苏蘅会意,将短笛凑近唇边吹响。
笛声与琴音相和,竟引动洞内红晶残余的振动频率。天问剑趁机下压,剑尖终于触及火莲花心。极寒与极热相激,爆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整个山洞剧烈摇晃!
雪窦禅师将锡杖插入地面,诵经声如铜钟大吕。奇异的是,崩塌的并非洞体,而是空间本身——众人眼前一花,已置身于奇异的水晶迷宫。无数镜面折射着他们的身影,每个倒影的动作却不尽相同。
“太虚幻境。“禅师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破阵之法,在你们心中。“
云松闭目凝神,忽然想起青城山雪夜,玄真道长演示“雪拥蓝关“的情景。当时老道士说过:“万象皆幻,唯剑是真。“他猛地睁眼,天问剑直刺前方镜面——
没有预料中的碎裂声。剑尖穿过镜面,如同刺入水幕。镜面泛起涟漪,显现出峨眉金顶的壮观景象:云海之上,一轮满月正好悬于舍身崖上方,月光经云雾折射,在崖前形成巨大的七彩光环。光环中隐约有尊金佛虚影,拈花微笑。
“佛光!“樵夫惊呼。
幻境应声而碎。众人回到玄冥洞中,火莲已消失无踪,原地只剩个冰晶莲花座。天问剑插在花心处,剑身上的《剑经》文字比先前更加清晰,末尾又多出四句:
“金顶佛光现,照见本来面。
洗象池中月,太虚一线天。“
雪窦禅师拔起锡杖,欣慰点头:“七十二处地火眼,已封其一。“他身形渐渐透明,“余下的,就交给你们了...“
离开山洞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洗象池恢复平静,水面倒映着晨曦,宛如一块渐变色的丝绸。阿依莎的雪鹰在空中盘旋三圈,投向西北方消失不见。
云松望着远去的白影,忽然明白《剑经》指引的不仅是武学之路,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他轻声吟出昨夜想起的诗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苏蘅闻言转头,晨光为她侧脸镀上金边。两人目光相接,天问剑在鞘中发出清越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