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内容
根据以上对“唐诗的历史想象”这个题目含义及相关概念的分析,我们拟将研究分成以下几部分。第一大部分研究唐诗历史想象的第一个层面——接受想象,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是对唐代诗人接受历史的主观意识及客观接受来源的考察;第三章是对唐代诗人历史理解与解释“前理解”的考察,即唐代诗人历史取向的文化心理原因。第二大部分研究唐诗历史想象的第二个层面——创作想象,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考察唐代诗人历史想象的创作范式,即唐诗历史想象的功能类型、文本模式、编织技巧等;第五章考察唐诗的历史意象化,即唐代诗人创造历史意象并发挥其诗学功能,形成诗意文本的过程。
第一章考察唐代诗人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观意图,即史官文化影响下,唐代诗人的历史借鉴意识如何,分为唐代统治者、史家诗人和非史家诗人的史鉴意识三个方面来回答。唐代统治者总结历代兴亡,巩固创业鸿基;见盛须得观衰,居安则要思危。唐代史家诗人则有借史讽谏君王的史家责任;探寻天人之际的历史哲学;从政处世实践的经验总结。唐代非史家诗人则见乱思治,总结历史规律;咏史明志,寻找生命范式;牒谱精神,树立立身之本。咏史诗的三个创作群体有相同的历史探问,也有不同的思索和情感。
第二章考察唐诗中历史知识的来源和诗人对这些历史知识的接受想象。具体来说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唐代诗人接受历史知识的典籍来源有哪些?唐人的历史知识谱系表现在:史部正史是唐人历史知识来源的主体;史部野史是唐人历史想象的启蒙;经部典籍是唐人据经探史且据史谈经的依据;子部典籍是唐人历史典故积累的基础。第二,唐人的历史知识旨趣何在?唐代诗歌对这些历史知识接受想象的渊源、萌生、积累、衍化的路径是怎样的?可以发现,唐人在正史之中尤崇“三史”;“三史”之中尤尚汉史。于是,首先考察唐人对“三史”知识的接受,并以唐代读“三史”诗的创作为例,考察唐诗对“三史”故事的接受想象;其次考察唐代诗人对杂史、杂传类书中历史知识的接受,并以杂史中多为唐人吟咏的著作、杂传中多为唐人借用的历史典故为切入点,探讨杂史、杂传、类书对唐诗历史想象的影响。
第三章继续研究唐诗对唐前历史的接受想象,通过考察唐诗蕴含的历史意识,来看唐代诗人对唐前主要历史朝代及历史人事(以汉朝、三国、六朝为点)共通的取向,这些历史取向的生成有赖于唐代社会对历史知识普遍的“前理解”,我们旨在探讨在何种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下的“前理解”影响着唐诗的历史意识,进而考察唐代诗人历史意识与唐代社会普遍的历史意识,包括史家的历史意识有何不同。
第四章研究唐诗历史想象的创作想象。先对唐前诗歌历史想象的创作思维特征按时间顺序进行梳理,找到唐诗历史想象的思维源头和创作先例。然后通过对典型诗作的分析,探讨唐诗历史想象创作思维过程的三个重要层面,即诗人如何把握历史在诗歌中的功能意义;以怎样的结构将历史要素整合、建构在诗歌中;如何将历史素材编织成诗中之史,从而总结唐诗历史想象的功能类型、文本模式与编织技巧。并在先唐诗与唐诗历史想象的比较中,发现唐诗对先唐诗的传承与发展,继承与开拓。
第五章考察唐诗历史意象化的问题。历史意象的形成,即历史的意象化是从诗人历史想象的构思阶段过渡到诗歌文本形成阶段间最重要的创作过程,历史的意象化也是唐诗历史想象的最高艺术成果及重要艺术特征。在唐代文化的巨变与发展,诗歌艺术的创新与进步,诗人个性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唐诗的历史意象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因此拟在探讨唐诗历史意象化的概念及功能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初盛唐、中唐、晚唐典型诗人的创作分析,来勾勒唐诗历史意象化的发展进程,并总结其规律。
结语部分,在前几章分析与论述基础上,总结唐诗历史想象之于唐诗的艺术魅力,及其较唐前历史想象的发展变化及对后世的影响,即这种融史入诗的创作方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并比较唐代诗人历史想象与史家历史想象的不同,总结诗歌历史创作思维与史书编纂思维的不同,突出唐代历史诗歌在文化史背景中的独特意义。
简单来说,我们的研究方法借鉴了西方接受美学、历史诠释学、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但不是将上述理论套在唐诗研究中的拼贴,而是一种立足于中国诗学基础上对更有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借鉴与利用,这是由“唐诗的历史想象”这个跨越文学、历史、哲学的题目本身决定的;此外,我们也采用了传统的统计、列表、诗歌文本分析等方法。通过以上方法,力图清晰地描述唐诗融合历史因素,并将其变为真正的诗性因素的创作意识与创作范式。
[1] [日]遍照金刚(原题弘法大师)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8页。
[2] (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3] 雷恩海《咏史诗渊源的探讨暨咏史诗内涵的界定》(《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一文认为应以咏史诗来涵盖怀古诗,持广义咏史诗的概念,因为怀古诗是咏史诗发展中的一体,怀古诗将诗与史完美结合,而有些艺术成就高的咏史诗已经可以归入较宽泛意义上的怀古主题一类。刘卫英、王立《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求索》1998年第6期)一文认为怀古诗是历史题材诗歌的最高艺术样式,所以可以把它们统归于“怀古诗”的范畴内。
[4] 关于咏史、怀古诗的研究现状,前人已有较完整的总结,可参见赵望秦、李艳梅《中国古代咏史诗百年研究回顾》,《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赵望秦、潘晓玲《唐代咏史怀古诗百年研究回顾》,《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冯傲雪《新时期唐代咏史诗研究综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 杨恩成《论唐代咏史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一文,对唐代咏史诗的发展历程给出定位:初唐是草创期,盛唐是奠基期,中唐是成熟期,晚唐是繁荣期,此后研究者基本按此说。
[6] 称为“诗史”的杜甫诗歌:安史之乱、李杨题材的诗歌等不在讨论范围内,这些是有史笔“直录”精神的诗歌,而晚唐诗人对他们生前的当代史,安史之乱、李杨的歌咏之诗则纳入研究视野。
[7] 宁可:《什么是历史?》,《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第145页。
[8]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3,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9]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古史钩沉论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页。
[10] 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33页。
[11]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5页。
[12]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通通释》卷5《载文第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13]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8《离娄下》,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第226页。
[14]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通通释》卷6《叙事第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15] (宋)张戒撰,陈应鸾校笺:《岁寒堂诗话》卷上,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37页。
[16]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通通释》卷6《叙事第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127页。
[17] 参见[美]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9—41页。
[18] [德]H.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转引自董立河《历史与想象——对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研究与回应》,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9] 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6页。
[20] 韩震、孟鸣歧:《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21] [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4页。
[22] [法]菲利浦·勒热讷:《自传契约》,杨国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页。
[2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1页。
[24] (战国)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13页。
[25] (明)张溥辑评,宋效永校点:《三曹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52页。
[26] (梁)刘勰著,杨明照等校注:《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69页。
[27] 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28]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