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现代十大家诗词赏析
- 丁茂远
- 3字
- 2025-04-24 16:48:49
蔡元培
蔡元培生平与旧体诗创作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戊戌政变失败后,回绍兴兴办教育,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在上海与章太炎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与爱国女学。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远赴德国留学。1912年应召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产生深远影响。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聚集大批文化精英,使北大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力主抗日救亡,并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移居香港,赞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40年因病逝世。一生著述甚丰,有《蔡元培全集》传世。
蔡元培一生著述文字近千万。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成十八卷本《蔡元培全集》,已于1997年、1998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旧体诗,据笔者统计有150题248首。此外《蔡元培年谱》《蔡元培日记》所载而未收入全集的尚有200首左右。这样合在一起当在400首以上。按照这样的数量与规模,完全可以编成一本像样的诗集。多年以来,蔡元培有关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美学、政论、随笔、书信、日记、讲演等,均已分类结集出版。就连蔡氏当年稍有涉猎的红学研究也有专著《石头记索隐》问世,唯独大量的旧体诗尚无专集。因此对于蔡元培旧体诗创作的总体状况与专题研究理当引起学界的重视。
蔡元培旧体诗创作,就其时间而言,从1883年参加科举应试至1940年辞别人世,长达五十八年之久,几乎贯穿一生。他在《读戴幼侨遗诗》一文中说:“虽不过百数十首,而自弱冠以至晚年,因寄所托,大略可见。”作者本人五十八年笔耕不辍,创作了四百余首诗歌,同样“因寄所托”,希冀能够展示一位民主革命家的人生理想与心路历程。就其诗体而言,以七言诗(包括七言古风与七言律诗)为数最多,几乎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二以上。其次是四言,而五言诗较少,词作则未见。全集中有一首《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歌》,明明采用宋词《满江红》的体式,却未标出《满江红》的词牌,仍按一般旧体诗排列。这也许是蔡元培作为近代由科举而入仕的学人,认为从先秦《诗经》到唐代诗歌为“正统体式”,且自身写作亦得心应手的缘故。就其题材类型而言,蔡元培旧体诗中题赠诗最多,约占三分之二。其次为写景纪游、述怀、哀挽之作。作者一生,尤其是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社会地位日隆,交际应酬增多,求其题诗题词与索取墨宝者络绎不绝,加之作者本人又总是“有求必应”,自然题赠应答之作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蔡元培旧体诗中占主导地位的题赠诗,并非一般敷衍了事的应酬之作,而是采用旧体诗的形式,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或直抒友情,或感事述怀。正如他在《为〈黄公度诗集〉题词》中所说:“公度先生之诗,活用旧格调,广收新材料,在最近数十年中,实为杰出冠时之作。”这一论述实属“夫子自道”,蔡元培不少题赠诗亦为旧瓶装新酒的“杰出冠时”之作。早年在故乡绍兴所作《岁暮怀人诗》十五首,分别记述十五位朋友,且有四百字序言。这一组诗实为了解作者早期生平与思想的重要作品。蔡元培与夫人周养浩伉俪情深。从1923年结婚之日的《题留园俪照》,到1940年的《题夫人周养浩画作》,中间还有《病起谢养友》《雪后谢养友》《贺夫人周养浩四十七岁生日》等近三十首诗作,既记述二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夫妻深情,亦间接反映作者自身生活经历与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蔡元培的《贺周作人五十自寿二律》,既依韵奉和,又卓具特色。作者对于周作人在政治上的消沉与生活上的闲适,既有讽喻和质问,也有规劝与正告,还特别提醒友人对待“北虏”(入侵东北的日本强盗),必须是非分明,不宜闲适超脱。蔡元培的《旧作二绝书赠鲁迅》,更是面向现实,锋芒毕露。第一首为:“养兵千日知何用,大敌当前喑不声。汝辈尚容说威望,十重颜甲对苍生。”诗句直接表达对于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的强烈不满。第二首为祈盼团结,消除党派纷争,希望各派政治势力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表达了国民党有识之士的正义呼声。
蔡元培一生的旧体诗创作,特别是进入人生晚年,亦即20世纪30年代之后,创作的不少抗战题材的诗歌,更应引起读者的重视。他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斗争,经常运用诗歌表达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强烈义愤,赞颂抗日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历史功绩和战斗精神。1933年12月写了《陆军二师南天门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特刊征题》:“腥风来自古北口,十万健儿跃马走。浓云起处炮火飞,但能报国死如归……”此诗再现了长城抗战中南天门抗日将士在疆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以此激励人们吊慰忠魂、投身抗日救亡的斗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写有《咏红叶四绝》,第一首为:“枫叶荻花瑟瑟秋,江州司马感牢愁。而今痛苦何时已,白骨皑皑战血流。”作者当时流寓香港,故以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自比,诗人痛感国家危亡,中原大地,战火弥漫,尸骸遍野,血流成河。还有一首《题〈八·一三纪事诗〉》:“世号诗史杜工部,亘古男儿陆渭南,不作楚囚相对态,时闻谔谔展雄谈。”作者将此诗赠予友人张仲仁(一麐)。这位爱国老人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年已72岁,仍发起组织“抗日老子军”的倡议,大大鼓舞了国人的抗战斗志。此后写成《八·一三纪事诗》二百首,在《大风》杂志和《文汇报》上发表。蔡元培高度评价了张仲仁的这一组诗,认为堪比杜甫、陆游,具有诗史价值,可谓亘古男儿。通过此诗,作者赞扬友人奋起抗日救亡,以诗投身抗战。蔡元培所作数以百计的抗战时期的诗歌,无论是团结御侮、奋起抗日的热心呼号,还是一致对外“还我河山”的深情呼唤,无不表达了作者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共呼吸的战斗精神。
综上所述,蔡元培生前虽不以诗名,却因旧学功底深厚,其诗崇实黜华,长于自抒襟怀,兼以策励他人。作者于赠友述怀、感时忧国之中,尽显诗人的高风亮节与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