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越南华侨华人群体形成发展的缘由

封建时期迁徏定居越南的华侨华人,属于跨国移民。其人数之众,分布之广,时间之长,原因之多,特征之显,实属罕见。其多民族的庞大的华侨华人移民群体,居中国周边国家之最。综合归纳其有六大缘由。

其一,地缘因素。中越两国,山水相连,陆海相邻,环境相似,气候相宜,交通相通。越南与中国地理位置靠近,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有着易于开发利用的资源,气候条件较好,宜于移民生存和发展,加之交通条件的优势,通道多,距离近,便捷通达,更利于成百上千集团式移民。自秦至唐,华人移民大多经由陆路去交趾安南(今越南北方)。宋、元时期,造船业和航海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往后,中国各族移民,又增加海上航道,前往越南中部南部港口,广泛分布于越南各地。

其二,人缘因素。中越两国,民族相同,血脉相连,姻亲相系。既有汉族,又有少数民族。汉越同源,深度交融。中国有九个少数民族与越南相应民族的族亲、宗亲、血亲、姻亲紧密相连,宗教习俗相同。自古以来,中越两国各族民众,千丝万缕的人缘关系,源远流长的亲情纽带,促进相互交往频繁而亲密,族群心理情感浓烈而真挚,有喜同乐,有悲同哀,有难同当,有敌同仇。越南的封建王朝,有不少国王君主是华裔。据张秀民先生考证,黎桓、李公蕴、陈日煚、胡季犛、莫登庸以及广南阮氏、北方郑氏,均有华人血统。人缘相亲,血脉相融,导致各族华侨华人长期迁居越南,寻求生存与发展。

其三,文缘因素。封建时期,中越两国人民,文化同源,文字同型,语言同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同文、同轨、同度量”,为中华文明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其“三同”涵盖的地域,涉及交趾(今越南北部)。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儒家学说在越南久盛不衰。越南中华文化的盛行,既是华侨华人传播的功绩,更是吸引华侨华人迁居越南的拉力和条件。

其四,业缘因素。中越两国在封建社会阶段,经济形态相类,生产方式相仿,生产内容相同,生产力水平相近。这个时段越南经济社会的环境,符合中国移民最基本的经济需求。既有利于华侨华人长期生存发展,又有益于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开发矿山边区,兴建铁路公路,建设港口,疏浚河道等,对中国优质廉价劳动力以及资本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双方的需求合拍,推动越南华侨华人经济移民的形成和壮大。

其五,政治因素。封建社会阶段,中越两国的国体、政体等方面,基本相似,两国政局、政策的双向作用和影响,产生对中国移民的推力与拉力。在各个历史朝代,越南华侨华人,在中越各自政权的分合、治乱和兴亡过程中,历经迁徙和发展。中国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社会腐败没落,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政权的轮流更替,连绵不断的战争动乱,朝代改换之际,即战乱纷飞之时;战乱纷飞之时,又是大批难民移民形成之日。前朝遗臣遗民的出逃,起义民众被镇压追捕,少数民族被残酷迫害,纷纷向越南境内迁徙避难。加上封建时期中越双方国界边境管理又较为松弛,因而导致华侨华人移民越南持续不断,人数众多。越南方面:朝代更迭,宫廷争斗,爆发战争,扩充实力,需要华侨华人的武装和财力的支助。在封建时期末叶,越南面临殖民主义统治和军国主义侵略,掀起了抗法抗日的武装斗争,吸引着大量的中国革命者、志士仁人奔赴越南,与越南人民并肩战斗,打击侵略者。

其六,历史因素。一千年“郡县”,一千年“藩属”。两个千年的历史,中原内地与岭南、交趾、交州,中国与安南、越南,两地两国之间移民频繁不断,交流交往甚为密切,相对稳定平和的氛围与环境,滋生且形成了“走亲戚”“一家人”的传统观念和民间感情。这种长期的深刻的历史因素,内力推动加上外力拉动,引导着华侨华人持续不断地大量迁居越南各地,其移民现象乃历史之必然。“郡县时期”交趾或交州地区,长期处于中国封建统治之下,这一时期向该地区的移民应属统一国家内部的人口流动,习惯上称之为中原移民。从秦至唐,因中原扰攘、交趾平和等因素,有不少中原官员、士兵、农民、手工业者、商人、文人学士等流寓交趾,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政治制度、科学文化不断传入交趾,推动与土著居民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两地人民的交往,民族的交融,文化的交汇,为后来独立的越南与中国密切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为越南封建时期中华各族民众向越南移民,做了独特的坚实的铺垫。“宗藩时期”即越南独立自主封建社会时期,中越两国之间保持宗藩关系,主要内容是册封与朝贡,成为两国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杠杆和纽带,在两国关系的历史长河中,宗藩关系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为两国人民的交往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友好交流成为主流,而纷争与战争,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在双方以宗藩关系维持的交往过程中,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越南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其社会发展和进步。


[1] 覃圣敏主编:《东南亚民族》,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2]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3]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丁、黎朝的兴亡》,《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 [越]吴士连编:《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

[5] 陈学霖:《宋遗民流寓安南占城考实》,《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

[6] 王文元:《法属印度支那与中国的关系》第一章,蔡华译,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79年印。

[7] 赵和曼:《广西籍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8] 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9] 《明太宗实录》卷五〇。

[10] 赵和曼:《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11] 余缙:《大观音堂文集一》卷二《属国效顺疏》。转引自郭振铎、张笑梅主编《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7页。

[12] 以上均参见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民族研究》1996年第6期。

[13] 李安山:《跨界族体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徙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4] 周建新:《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再讨论:以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地区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5] 何跃:《地区主义与跨界民族主义——论中国西南边疆跨界民族主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6] 黄文波:《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跨界民族区别刍议》,《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17] 赵和曼:《广西籍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18] 谭天星:《现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境外迁移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9] 向大有:《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八桂侨史》1993年第3期。

[20] 李安山:《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21] 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第588页。

[22] 谭天星:《现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境外迁移初探:以新疆、云南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3] 方雄普、冯子平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侨乡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726页。

[24] 向大有:《试析广西迁徙越南的少数民族华人》,《八桂侨史》1989年第1期。

[25] 向大有:《试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不容否认和忽视的领域》,《八桂侨史》1993年第4期。

[26] 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7] 黄文波:《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跨界民族区别定义》,《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28] 梁茂春:《具有中国血统者就是华人吗?——美国赫蒙人之案例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9] 朱杰勤:《华侨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30] 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3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编:《侨务法规文件汇编1955—1999》,内部文件,1999年印刷,第1、151页。

[32] 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3] 谭天星:《现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境外迁移初探:以新疆、云南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4] 向大有:《试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不容否认和忽视的领域》,《八桂侨史》1993年第4期;向大有:《试析广西迁徙越南的少数民族华人》,《八桂侨史》1989年第1期。

[35] 李安山:《跨界族体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徙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36] 向大有:《试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不容否认和忽视的领域》,《八桂侨史》1993年第4期。

[37] 徐善福、林明华:《越南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肓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2页。

[38] [越]黄南:《议岱、侬族的关系》,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48—249页。

[39] [越]吕文芦:《试论越南岱、侬、傣三个部族的形成问题》,越南《历史研究》1964年3月号。

[40]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著,范宏贵等译:《越南北方少数民族》,1984年。

[41] 《明史》卷三二四《真腊国》。

[42] [越]陈庆:《关于东南亚华人的术语和概念》,《东南亚研究》1997年第3期。

[43]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越南华侨志》,1928年,第33、36、40页。

[44] [越]周海:《越南华人社群》,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8页。

[45] [越]《今昔》杂志编辑部:《历史事实与史学》,河内青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

[46] [越]莫唐:《1975年以后胡志明市华人社会》,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47] [越]潘清简编:《越史通鉴纲目》卷四三。

[48] 《清高宗实录》卷二二六。

[49] 《军机处录副奏折》,转引自赵合曼编《广西等籍华侨华人资料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50] 徐绍丽、利国、张训常编著:《列国志·越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51] 《明宣宗实录》卷三四。

[52] 《太宗实录》卷六八。

[53] 《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传》。

[54] (宋)郑思肖:《心史·大义略事》。

[55] [越]吴士连编:《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

[56] 覃德文主编:《南洋八桂通鉴》,马来西亚八桂文化出版社1963年版,第63页。

[57] 《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100页。

[58] 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页。

[59] 广西《龙州县志》卷一五,1926年,第323页。

[60] 广西《夙山县志》,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