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都城形制布局是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的基础研究[18]

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均以夏商周至明代的都城为研究对象,两者研究的范畴既多有重叠又有较大的区别,其研究的资料基础、研究手段和方法则完全不同。都城考古学以都城本体为具体研究对象,以都城遗迹遗物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为研究基础,采用考古学手段和研究方法,重在研究都城的外在形制,以及寓于外在形制之中的主要布局,同时并辅以史学研究方法和参考有关史料进行相关的专题和综合研究。都城史则以与都城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史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重在研究都城的内涵,同时也涉及都城的形制布局,其专题和综合研究的领域较都城考古学广而宽泛。如此看来,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乃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实际上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的,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两者在研究方法上有共通之处,都需要结合对方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对都城进行全面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两者共同的研究平台,即复原都城的形制布局。也就是说,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乃是都城研究中互相关联密切的两个层面,而都城形制布局则是两者共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所谓都城形制布局,系指都城的外形、结构,都城全面规划情况,都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建筑群或重要单体建筑配置的方位和状况等一系列与都城本体原貌有关的内容,属都城的硬件范畴。硬件是软件的基础,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内涵式的论述,均植根于都城形制布局这个学术平台。但是,由于中国古代都城除个别的在地面上仍残存部分遗迹外,大都被埋于地下,或被现代城市和建筑叠压,其本体原貌已不复存在。因而都城形制布局需要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作为主要课题进行研究和构建,以复原都城形制布局的原貌,故言都城形制布局是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研究的基础。

关于都城形制布局复原研究,从都城史来看,其仅依据有限的文献记载和少量遗存的图像等资料,在无都城真实的实体概念,缺乏都城主要配置坐标和主要配置间较准确的相对位置,以及各主要配置的形制和规模等重要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是难以较准确地复原出都城形制布局的。都城考古学则不然,都城考古学是实证科学,通过对都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在全面钻探和逐步揭露都城遗址的过程中,随着都城本体遗迹渐渐地再现,经过考古学研究(包括有根据的合理推断),可大体究明都城形制布局的基本情况。

都城考古学现阶段的要旨,即是重在阐述和研究都城的形制布局。就宋至明代都城考古学而言,目前主要着重研究或基本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都城具体位置和坐标,都城形制布局与当时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貌、山川等)的关系。

第二,都城总体平面形制,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的规模(尺度),及其准确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三,城墙围合状况、平面形制,城门、瓮城、角楼、马面和水门等的位置、形制、尺度和结构及其构筑技法。

第四,城内主要街道和路网架构。

第五,宫城皇城位置、组合关系、平面形制;宫墙、宫门位置与形制及其结构和构筑技法。遗迹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相关的尺度,宫城主要遗迹及其构筑状况。主要配置的方位和布局概况,宫廷广场的位置和形制等。

第六,城内主要居民区配置的方位,厢坊、街巷和胡同等的配置和形制概况。礼制建筑、主要衙署和重要官方建筑以及主要寺观等的配置方位和规模。各主要配置的准确方位、规模、形制及其间准确的相对位置和组合状况等。

第七,根据遗迹间的叠压和打破关系,不同建筑的用材、结构和构筑技法,并结合出土遗物,综合判断都城存在年代的上下限和都城发展的阶段,以及都城主要遗迹始建、续建、改建、补筑和增筑的情况和时代。

第八,城内外河湖水系及城内给水排水系统与漕运系统的状况,城内水路状况及与城内路网的关系。

第九,城内主要功能分区状况(有的都城还涉及城郊与城内功能区划的关系)。

第十,根据上述九个方面,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有条件的都城还要探讨都城城建规划问题。都城城建规划,是都城形制布局研究的升华和关键课题。

上述十个方面依各个都城遗址的情况,略有增减或另有其他变化。其中有些基本情况,如都城建置沿革、都城营建简史、都城内的布局和功能区划、宫城皇城布局、厢坊和街巷的配置情况等,还需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方可基本复原都城的形制布局。也就是说,都城形制布局复原研究,应以都城考古学为主,都城史的有关研究为辅,两者有机结合,才可能逐步完成。本书关于都城形制布局的论述,正是本着这个原则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