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有朋自远方来”与“客要一味地款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注释:

《皇疏》:“同处师门曰朋,同执一志为友。朋犹党也,共为党类在师门也。友者,有也。共执一志,绸缪寒暑,契阔饥饱,相知有无也……‘悦’之与‘乐’,俱是欢欣,在心常等,而貌迹有殊:悦则心多貌少,乐则心貌俱多。所以然者,向得讲习,在我自得与怀抱,故心多曰‘悦’。今朋友讲说,义味相交,德音往复,形彰在外,故心貌俱多曰‘乐’也。故江熙云:‘君子以朋友讲习,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远人且至,况其近者乎?道同齐味,欢然适愿,所以乐也。'”

《论语疏证》:“人友天下之善士,故有朋自远方来。同道之朋不远千里而来,可以证学业,析疑义,虽欲不乐,得乎?”

引证:

《颜渊》12: 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孟子·万章下篇》: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英译:

2.And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men of kindred spirit come to one from afar?

今译: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吗?

对读:

“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罗马书》12: 13)

“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马太福音》10: 40—42)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希伯来书》25: 24—25)

解析:

此句讲人与他人的关系。

一人独乐,不如有人同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互切磋,是难得的机会,是很值得高兴的事。现在不只是偷着乐,而是乐出声来。

第二句与第一句又是彼此相关的。读书要有所得,达到自乐,才敢出来见朋友,否则,会自惭形秽,羞于见人。常念着终有一天得拿东西出来示人,也会促使自己暗暗多下功夫。一旦直抒胸臆且得人欣赏,岂不快哉。

《圣经》的重点不在读书和读友,而在圣徒相通和接待先知、义人。圣徒与先知、义人都与神相关,被神差遣,所以,接待他们,就如同接待差他们来的神。罗得热心接待,一不小心接待了天使。就因为这个缘故,他和他一家被天使所救,免遭所多玛、蛾摩拉被硫黄火所毁灭的命运。《圣经》还讲到要照顾弱者,体恤贫穷,要学孩子的样式,要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这样做的人,会为神所纪念,也被神所赏赐。

所罗门说:“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传道书》4: 9—10)人需要同伴,需要互相扶持,彼此帮助。一根独自燃烧的柴火容易被风吹熄,但一堆柴火就能燃起熊熊烈火。

《希伯来书》的作者劝勉信徒“不可停止聚会”,要一起追求,一起学习,要愿意多到教会去聚会,好享受神为我们预备的爱和供应,也在耶稣基督里学习彼此相爱,彼此接纳。在享受神为自己预备的爱和供应时,自己也要成为别人的供应,要成为别人领受爱的途径。一个停止惯了的人不感到聚会是需要的,他感到不来聚会也没有什么损失,实际上,他失去了从聚会得到长进,得到造就的机会。没有比这更大的损失了。

思考讨论题:

1.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在哪里?有没有忧愁?

2.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交朋友?

3.《论语》与《圣经》中讲交友有何相同与不同?

4.如何交教内朋友与教外朋友?方式、态度与目标上有没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