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次偶然机会,同志们提议我带头出一个节目,参加中央纪委机关1997年国庆演出,我在高情难辞之下,平生首次试写了一首诗,并第一次登台朗诵。出乎意料的,随着大礼堂里热烈掌声响起,我忽然惊讶地发现自己原来有点写诗的潜能,这激发了我写诗的欲望和勇气。我在畏难时,学习毛主席关于提倡写新诗为主体的教导和鲁迅先生关于诗“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的忠告,增强了信心。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的机会,也许我这辈子不会去写诗,至少不会写出诗集来。偶然中的必然,让我抓机遇,迎难而上,艰辛跋涉,用心观察,认真分析,苦思冥想,勤学苦练,至今写千余首诗。我学习写诗,费尽心血,因而将本册诗集命名为《热血与诗情》。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热血与诗情》一书,是《诗怀与梦想》一书的续本。这两本诗集,算是自由诗,虽有音韵不强、对仗欠缺、含蓄不够、寓意欠深的缺点,却有贴近生活、融汇民心、意境鲜明、通俗易懂的优点,并且所涉及内容广泛,又尽可能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试图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理高度,深刻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各自运行及其相互关系的法则,塑造诗魂,启迪心灵。因此,本诗集在写作方面力求有所突破:欲达诗情真切动人之目的,必须渗透唯物辩证法的理性思维之精髓。就是更注重观察各种事物,更注重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更注重诗的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创新、高雅与通俗的结合,强化诗歌技巧,依物寻理,理中含情,穿越历史,遨游时空,激发灵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从而在诗中提高理性定力,张扬想象思维,深化悠远意蕴,托起青春梦想,舒展浪漫情怀,弘扬高尚情操,砥砺革命意志,焕发进取朝气,提升人文关怀,增强诗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力求产生催人奋进的鼓舞力量,追求真理,追求光明。
我业余练习写诗近二十年,回眸历程,对于学习写诗有些粗浅体会,愿与读者坦诚交流,渴望大家赐教。
诗言志,是诗普遍要表达的中心意向,是诗魂之所在。每一个时代的好诗,是或多或少地反映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与广大人民的感情和志向产生某种共鸣。时代和人民需要好诗,好诗须臾不可离开时代和人民。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诗者要投身现实斗争中,顺乎时代之潮流,倾听大众之呼唤,使自己的脉搏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以诗篇来反映当代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进行英勇的斗争。这样的诗,是诗者个人志向与人民志向相融合,凝聚人民志向的精华,与人民心心相印、志同道合、同呼吸共命运,因此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志向;反过来,这样的诗才能为人民所接纳,为人民所励志,鼓舞人民向往光明,追求真理,托起希望,团结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这样的诗,是咏志的诗,人民的诗,进步的诗,战斗的诗,富有生命力的诗。
诗的唯一不竭的源泉是人民斗争的实践,诗在人民火热生活中诞生。诗的灵感来自实践,是诗者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觉认识事物的结果。诗者在实践中,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逐步攀登诗情新境界,逐步写出好诗来。具体讲,诗要在深入观察事物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而形成的,也是经过反复思考、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反复提炼而形成的。既然如此,写诗过程中发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琴瑟和音、灵犀互动”的这种类似天人感应的现象是必然的;写诗过程中遵循“深化感知、升华认识、意蕴深远、形神兼备”的这种追求尽善尽美的认知是必要的。这既是诗者与人民伟大斗争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也是诗者认识与创作的过程。诗者应该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像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一样,“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社会实践的中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因此,诗的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和坚持以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理念。从本质上说,就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然而,广大诗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会千差万别,因而写出各种各样的诗是理所当然的,是提高诗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所不可或缺的,也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使然。但必须正视,有些诗是昂扬的、积极的、进步的、革命的,而有些诗则是颓废的、落后的、消极的甚至反动的。这是诗者的立场和思想感情所使然。任何诗的优劣,都要受到人民和历史的客观评价。毛主席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艺术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的艺术,或相互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任何诗者都不能成为脱离社会阶级关系而存在的“超人”。想要当一个人民的诗人,就必须和人民打成一片,培养自己的人民至上的情怀,才能写出为人民所喜爱并鼓舞人民推动历史的诗。诗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加强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提高思想境界,强化艺术修养,做到知行统一,力求实效,这是写出优秀诗篇的真谛。
诗所反映的事物是漫无边际,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所创作的诗的主题思想与描写对象、艺术技巧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主题思想是从感悟描写对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又统领描写对象,两者有机结合构成诗的内容;艺术技巧是诗的内容借以表现的形式,又服务于诗的内容,使诗显得俊美,富有活力。三者在不同层次上完美的结合熔铸了诗的生命力。诗是一种文化形式浓缩的精华,是文化中一枝鲜艳夺目的奇葩。写诗,要力求把被诗者感受过、领略过、感悟过的万事万物,以诗的特有形式、诗的丰富想象、诗的深沉情感、诗的浪漫豪放、诗的精妙语言、诗的动听音韵、诗的辩证思维来表达出来,使诗中的人、事、物、情、理熔于一炉,凝成一体,将思想感情寓于其中,真正使诗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比实际生活更具强烈性、集中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使诗既蕴含着崇高信仰、真挚感情、爱憎鲜明、远大志向、憧憬未来、执着追求,又蕴含着卓然见识、独运匠心、奇思妙想、波澜起伏、激情飞扬、热血沸腾,从而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得以升华,使诗意诣幽远,语境优美,情感浓烈,优雅飘逸,充满美丽动感,形成感人肺腑的独特魅力,给人们一种特殊强烈的心灵冲击、陶情怡性的艺术享受、光芒四射的思想启迪、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
诗的创作要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诗歌的优良传统,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学习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国诗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藏,用广阔的视野在当下人民群众中展示和开启,让精神文明的潮流激起更多绚烂的浪花。千百年来,有千千万万诗词宛若珍珠瑰宝,闪烁着熠熠光芒,如唐诗宋词,历久弥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值得学习、借鉴、继承和弘扬。在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史无前例的波澜壮阔的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中所产生的毛泽东诗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最壮丽的历史诗章。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毛泽东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诗人。我们从毛泽东诗词中可以学到许多精华,包括诗词创作中所蕴含着抱负伟大、信仰坚定、思想深邃、高瞻远瞩、魄力非凡、无私无畏、英勇斗争、力挽狂澜、情系民众、注重实践的革命精神,也蕴含着豪放奇伟、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胸襟广阔、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的情怀,及其多姿多彩、炉火纯青的艺术风格,以丰富诗歌的创作。
我真诚希望得到读者批评指正!
林文肯
2017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