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论语》是中华文化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其对中华文明的意义不需多言,可以说,不读《论语》,很难称得上“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解读《论语》的著作汗牛充栋,本书只能另辟蹊径,在以下两方面做文章。

一是将章与章之间贯通起来读,联系上下文,在特定的语境下取得新发现。《论语》为孔子弟子、再传甚至三传弟子所撰,并非完全是原始记录,至于《论语》各章句的本意究竟是什么,最权威的阐释者应是其编者,而非后世的孟子、朱熹等。笔者相信,《论语》编者不是随意排列全书章序,而是要通过一定的章序,表达自己的意向。因为《论语》基本成书于战国早期(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至公元前400年子思离世),书写文字的材质相对匮乏,须在既有的书写材料上表述更多的寓意,如何组织章序结构就大有讲究。[1]当我们将既定的章序作为解读《论语》的重要依据,就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更深刻的一致性”,[2]而在过去认为是章句跳跃费解处,则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是更多从政治哲学角度解读《论语》,由此窥探两千多年来中国现实政治运作的奥妙所在,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索:如何才能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吸收世界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让它在中国落地生根。毕竟读经典是要给今人以启迪,作烦琐而枯燥的考据不是本书的写作目的。笔者希望这一新尝试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本书每个基本单元的内容由五部分构成。首先给出本章《论语》原文,为引导读者学习繁体及增强经文的权威性,章句原文用繁体黑体排出。其次说明章与章的串接,尝试将上下文贯通起来。再次是《论语》章句原文的白话解释,用楷体排出,笔者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字来解释。再次是对个别难字的注释,为节省篇幅,注释部分的用字尽量精简;[3]本书尤重原文的读音,尽可能以同音字标出,万不得已才用拼音。最后是从现代政治文明的视角,阐释该章体现的孔子政治哲学思想,这是当代中国学人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必须做的工作。第二部分及第五部分是笔者的原创(其他学者的相关论点全部放进脚注),更是本书的主旨所在,为此定名《论语贯通——孔子政治哲学刍议》。

除了上述创新性尝试,本书还努力与国际通行的学术专著惯例看齐,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整理出多种索引及脉络,列入附录,方便读者学习研究时检索。同一本书中囊括这么丰富的索引内容,在国内各种有关《论语》的研究著作中尚属首次。

《论语》共20篇482章,本书分章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为方便检索查阅,各章的标示采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书社的汉学家首创,以一对阿拉伯数字对每章进行编号的方法:前一数字为该章所在篇序,后一数字为该章在本篇的章序,如“1.2”即为第一篇第二章,以此类推。

本书出版得到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党校胡雨青常务副校长的大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孙萍编辑付出了大量心血、马明编辑做了许多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学识所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赐示。


[1]有学者指出:“《论语》篇章学,既考虑到同篇之内的断续、衔接和呼应,又考虑到异篇之间的断续、衔接和呼应,疏散错落之处讲求一以贯之”;“儒学重秩序,也重篇章秩序”;(章句)“顺序所在,就是意义所在”。杨义:《论语还原》,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36、91、100页。该书第151页还谈到《论语》编纂者“最知真孔子”。日本学者也提出,“使《论语》得以成立的是孔门众弟子”,从这些弟子的角度阅读理解《论语》会更清晰些,见子安宣邦《孔子的学问:日本人如何读〈论语〉》(以下简称《孔子的学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216页。

[2]白彤东:《旧邦新命——古今中西参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3]如“(是)知:音义智。”是指“知”字在此处的读音及释义同“智”;(是)旨在多个“知”中作识别,特指章句中紧接“是”的那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