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书框架

本书包括绪论、六章及结语。

绪论点明文学人类学学科背景,阐述本书两个关键词:多民族研究、区域实证研究。第一章概述四川省15个世居民族文学的前世今生,新世纪四川多民族文学的区域发展态势。第二至五章分别论述四川省成都市汉族文学、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学、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族文学、阿坝藏羌自治州藏羌文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传播推广情况、创作特点及水平。第六章总结四川省多民族文学的发展特点。结语提出问题。


[1] 文学人类学起源于西方人类学中的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中的总体文学研究。前者如泰勒、弗雷泽和列维-斯特劳斯,后者如梵·第根和韦勒克。形成两条研究路径:文学的人类性研究和人类的文学性研究。波亚托斯和伊瑟尔二人分别在两条路径上掘进,弗莱则试图集二者之大成。不管是做文学的族群性研究还是人类的文学性研究,文学人类学都要以民族文学(族群文学)为研究对象。叶舒宪认为,文学研究经历了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再到文学人类学这三段变革,也就是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再回到民族文学。这折射出现代世界史和思想史上相继发生的两次否定之否定进程——从地方化到全球化,再从全球化到地方化。这与其说是简单的循环式复归现象,毋宁说是螺旋式的递进发展。参见叶舒宪《从“世界文学”到“文学人类学”——文学观念的当代转型略说》,《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第7期。

[2] 《礼记·王制》中便有对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描述,并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观点。

[3] 最早提出“多民族文学”概念的是邓敏文。参见邓敏文《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关纪新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徐新建共同发起,在成都四川大学召开首届多民族文学论坛。随后,“多民族文学”“多民族文学史观”逐步得到学界认可。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5] 李晓峰、刘大先:《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学史书写、少数民族文学个案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整体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探讨等。少数民族整体研究成果有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中南民族学院编著《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梁庭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特·赛音巴雅尔《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马学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梁庭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吴重阳《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著述包括赵志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吕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国家学术与现代民族国家方案》(《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姚新勇:《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徐新建《表述与被表述——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与目标》(《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李晓峰《危机·穿越·认同——“阿库乌雾现象”的文化思考》(《当代文坛》2013年第3期);刘大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6] 自2007年第四届多民族文学论坛举办以来,《民族文学研究》期刊连辟专栏,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加以讨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上发表了关纪新《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徐新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第3期发表了李晓峰《多民族文学——中国文学史观的缺失》,第4期发表了郎樱《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学史的体认与编纂》、朝戈金《“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三题》。2008年第2期发表了欧阳可惺《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建构的思考》,第4期发表了李晓峰《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7] 李晓峰、刘大先《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关纪新从文学事实、学界研究、时代政治三方面需要出发,讲清了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指出此文学史观中的十大超越性及建设此史观的相关路径。参见关纪新《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构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沟通: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建设的必要一环》(《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徐新建认为“中国文学史”是重构国家的一种手段,“文学史观”是国家意志和学者意志的体现,并从“多民族”“多历史观”“多文学”三个关键词着手对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含义和诉求进行了探究。参见徐新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郎樱认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从未进入过文学史。这有诸多原因,其中,文学史的主创们尚未树立多民族文学史观是主要原因。”参见郎樱《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学史的体认与编纂》(《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朝戈金指出理解和建构多民族文学史观要注意文化多样性、口传文学和文化立场三个问题。参见朝戈金《“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三题》(《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李晓峰在指出大部分中国文学史具备“一种遮蔽了本真形态的‘伪结构’”的同时,认为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应该体现文化、语种、文学形态多样性以及多民族整体特征。李晓峰并论述了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法理、学理、学科基础,以及内涵和外延。参见李晓峰《多民族文学——中国文学史观的缺失》(《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欧阳可惺认为多民族文学史观中的多民族不是指对象的多,而是“文学史写作中面对多民族文学关系的批评观念”。参见欧阳可惺《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建构的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王瑜认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过多受到了民族学和社会学影响,没能从史学和文学史应承担的人文精神传递等层面加以审视。参见王瑜《“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讨的局限及反思》(《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刘大先则注意到了多民族文学史观是在特定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意义交换联结的网络中产生并发挥影响的文学史观之一种。

[8] 李晓峰、刘大先所著《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一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分析和论证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这一理论命题”,并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出发,检视和反思了当前中国文学史书写和少数民族文学创研等诸多“相关问题”。参见李晓峰、刘大先《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9] 参见马学良、梁庭望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邓敏文、罗汉田、刘亚虎《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郎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郎樱《中国北方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10] 该书贯通古今,是中国文学史在多民族文学史观下重新写作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多民族(56个民族)、多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多文学观以及多元影响。参见张炯《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史——写在〈中国文学通史〉12卷本出版之际》,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

[11] 首届多民族文学论坛发起人为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关纪新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徐新建。

[12] 刘大先:《2004年首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综述》,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

[13] 刘大先:《第五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综述》,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

[14] 徐新建:《汇集·扩展·宽容——第五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的观察和展望》,《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5] 张海燕、刘大先、王明科:《丝路佑古城论坛耕新学——第九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综述》,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

[16] 张海燕、刘大先、王明科:《丝路佑古城论坛耕新学——第九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综述》,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

[17] 多年从事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杨义先生,于新世纪初提出“大文学观”和“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说。其《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对“重绘”的文化根据和学理构成进行了周密论证,指出“重绘”是源于以往文学史的缺陷:基本为汉族书面文学,忽视文学空间、忽视边缘、未进入文化层面。认为,眼下的中国文学研究需要以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为目标,最终达到如地图一般对中华民族文学的幅员和风貌的整体性基本认知。此整体认知是对文学本质特征、生命过程、生存状态、总体面貌的认知。提出“一目三纲四境”:即必须在“大文学观”前提下考察文学的时空、中边、表里三问题,必须开拓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图志学研究。“重绘说”从理论和方法上都暗合了多民族文学史观及文学史的书写。

[18] 梁庭望在《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中,将中华文化分成四大文化圈十一个文化区。四大文化圈以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为主体为中心,以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三个少数民族文化圈为环侧。四大文化圈互相勾连,互相融合,则中国文学史应该是以中原文化圈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学史,不能只是中原汉族文学史。梁庭望从自然地理空间出发,以图谱的形式将中国文学的区域特色和相互关系直呈出来,最终得出“多民族”交往互动的“文学事实”,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文学地理学典型模式。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吴刚的博士学位论文,讨论了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下的文学特征。这是对梁庭望先生文化板块结构的实际应用。

[19] 从行政区划入手研究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已兴起。当时的重要成果是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内里包括李怡的《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逄增玉的《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朱晓进的《“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李继凯的《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费振钟的《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魏建、贾振勇的《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刘洪涛的《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马丽华的《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等。行政区域文学史则有《湖北文学史》《湖南文学史》《辽宁文学史》《东北文学史》等。从区域多民族文学入手进行文学研究的,晚近得多。

[20] 参见夏冠洲、阿扎提·苏里坦、艾光辉主编《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 参见徐新建等编著《现状与构想:贵州文学面面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