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内城编

城墙被拆之前的北京城呈“凸”字形,分成内、外两部分,内城在北,平面呈东西较长的长方形;外城在南,亦称南城,东西各宽于内城五百米有余。内城又分三重,也可看作三个同心圆,中心是紫禁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重为围绕皇城的大城。老北京常说“内九外七皇城四”,即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和皇城四门。说的虽然是城门,却也很好地概括了北京城的轮廓。[1]

1644年清朝入关,将京城汉官及商民人等尽数驱赶到外城居住[2],内城从此成为清朝皇室和八旗王公贵族、官兵聚居的区域。也是清朝的军事大本营。驻扎于内城的十万八旗官兵均属清朝廷的“禁旅”,[3]又称“京旗”,承担着从四面拱卫皇城的重任。八旗的具体方位: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并在北方;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并在东方;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并在西方;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并在南方。北京从此形成旗、民分城居住的格局。这个格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尽管在清中叶以后,八旗禁旅的军事职能逐渐减弱,旗与旗之间的变动也逐渐增多,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对京城实行大规模改建之前,却仍然依稀可辨。

清朝占领北京二百多年。旗人,包括宗室王公和普通官兵,也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一直是占据京师内城的最中心位置、在全部北京人口中所占比例也最高的居民。即使在清朝灭亡之后,他们的语言、习俗、信仰乃至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持续不断地对北京城市产生着影响。这种影响既深远又厚重,绝不是“提笼架鸟”可以一言以蔽之的。

最初,我是想将“内城编”按照地域再相应分成几部,即皇城、西城、东城与北城来叙述,因为通过这些年来所做访谈,我无意中发现内城主要社会群体的居住空间,其实具有明显的界限。但如果分得过细,又容易绝对化。譬如王府,虽然十分之七集中于西城,但东城仍有十分之三。至于一般八旗官兵,清朝中叶以后在内城的迁徙并不受严格禁止,生活习俗差距不大,虽然我访谈的旗人后裔十之八九居住于东城,但居住于西城的也有零星几个,如果按地域将其分开,容易给人以旗人都住在东城的误解。几经斟酌,我决定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将内城统统列入一编,再把内城的诸多访谈按照人群亦即社会群体,归为六个大类。

北京的城与城门

对于这六个不同的群体,由于社会等级、经济地位、民族背景不同,各自的联结原因与方式也各异,所以每个群体,也有各自要展示的主题,对此我在每篇之前的“访谈者记”中都作了交代。我希望通过这些口述,对各个不同社会群体具有的不同生活状态、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各自对北京城市的表达与记忆,作一个概括的展现。

在同一个城市中有许多由不同人群构成的群体或曰圈子,这是唯城市所独具的特征,往往也是城市文化相对于单一的农村,最幽深奥妙之所在,当然,也是城市的魅力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