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城乡与近代区域社会
- 肖红松 唐仕春主编
- 1313字
- 2025-04-25 18:06:46
二 西方冲击与中国反应:现代化理论的批判
我研究江南市镇其实有点“无心插柳”,虽早植根苗,但迄未成荫。想研究社会经济史倒是很早就决定的。1970年我从台湾大学本科毕业继续读研究生,那时历史学界普遍以革命史、政治史的研究为主干,海峡两岸历史学研究的主流可说异曲而同工,而国外正流行哈佛学派的理论“西方冲击—中国反应”(Western Impact vs.China's Response)模式,也就是现代化史观。两边注重的都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朝),中国怎么做反应;一方面是内忧外患,另一方面救亡图存的过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国民革命的奋斗历史,(大陆)这边就是反帝、反封建的历史。
回忆1970年在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选修郝延平先生的“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史专题”。当时“现代化”或“近代化”(Modernization)理论,在70年代的美国算是比较末流了,可是在台湾却方兴未艾。社会学家金耀基写过《从传统到现代》《现代人的梦魇》这一类书,当年台湾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在那个时代非常时髦。大陆学术界这些年一直介绍西方现代化理论,事实上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已经不讲这一套了。当年我在郝先生的课上看了很多现代化理论的书,如:C.E.Black,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现代化的动力》)、Maron Levy,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现代化与社会结构》)、S.N.Eisenstadt,Modernization:Protest and Change(《现代化:对抗与变革》),而以A History of Modern World(《近代世界历史》)之类的巨著,作为近代史实的比较参照读本。
现代化理论的背景缘起,简单说这个理论其实是为帝国主义做辩护的。因为16世纪以来西方文明超越了亚非国家。欧洲对外扩张,他们自认为打开中国门户,是为了使东亚地区变成“现代化国家”,西方人自以为怀抱着“文明使命”和“白种人的负担”。后来柯文(Paul Cohen)写了《在中国发现历史》,检讨了以哈佛学派为中心的这种理论。当时哈佛的费正清(John K.Fairbank)与赖世和(Edwin O.Reischauer)写的《东亚:传统与变革》是美国各大学中国近代史的主要教材,套用汤恩比(Arnold J.Toynbee)的模式就是“挑战—反应”的过程。也就是说西方挟着优势的现代化文明到东方来,是为了要使东亚、南亚这些“异教徒”地区变成“现代化国家”。这样一套理论持续了很久,所以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早期研究几乎都集中在中外关系史。
与现代化理论密切相关的是经济发展的“阶段论”,阶段论也就是如何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农业社会到工商社会的转变过程。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1960年出版《经济成长的阶段》(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一书,认为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国家要具备某些“先决条件”(preconditions)才可能像飞机一样“起飞”(take-off)。最早“起飞”的是英国,后来是西欧国家、美国、日本,很多国家到了20世纪初才“起飞”,这就是阶段论。哈佛著名的经济史家乔欣克隆(Alexander Gerschenkron)在1962年也出版了《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这本书前几年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他批判这种阶段论,以为后进国家经济发展不一定需要具备各个阶段条件才能起飞,才能在结构上起变化;个别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引导部门(leading sector)是不一样的:英国可能是私人资本家;在德国就是中央银行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以及清时代的中国,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政府角色是较为成功的,可是清朝就比较失败和迟缓,所以发展中国家自有其“落后的优势”,其经济发展不见得要完全具备先进国家经历的那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