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城乡与近代区域社会
- 肖红松 唐仕春主编
- 1411字
- 2025-04-25 18:06:47
二 信仰社会调查:留美学派的旨趣
社会调查是以系统的科学方法调查社会的实际情况,用统计方法整理收集的材料,分析社会现象构成的要素,由此洞悉事实真相,发现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根据调查的结果,研究改善社会的方案。民国大量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社会调查,为今天社会史研究留下了大量的资料。
在社会学移植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调查开始起步。促成民国社会调查起步和兴盛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外国人希望通过社会调查来研究和认识中国;二是外国人通过社会调查来研究中国社会和问题的方法,对于正在探究的中国精英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启发,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和榜样,同样希望通过社会调查来认识自己的社会。
民国时期,西方的社会学、人类学等注重使用社会调查方法的学科也逐渐走向成熟。这种重视现实改良分析的社会调查的需求在美国发展十分迅速,它的特点是“开始即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作”,“完全为对付实际需要而来”[27]。在这样的观念和理念下,最早将社会学带入中国的基督教会和基督教学校的师生们,开始按照实证社会学的方法着手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调查。对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创建人、均毕业于社会学专业的步济时和甘博等人来讲,更将社会调查与社会改造结合起来,成为社会改造的基础。虽然留日学生在传播社会学的晚清早期岁月里可谓首当其冲,但美国传教士和留美学生则后来者居上,远远扩大和推进了社会学在中国的进程。1918年,陶孟和在《新青年》第4卷第3号上发表《社会调查》,极力提倡开展社会调查,据目前所知,这应该是中国人最早提倡开展社会调查。在他看来,社会调查是一种从根本上进行的革命,是实现以科学方法改造社会的基础,是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工具。他的这些思想和认知得到当时很多学者的认同,逐渐把社会调查作为研究社会、发现社会规律的一个基本方法,这是民国时期各种社会调查的重要基础。
1924年,由甘博个人出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聘请中国社会学者许仕廉来主讲社会学原理等。之后,又聘请了陶孟和、李景汉(主讲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朱友渔等人来系任教。许仕廉还联合孙本文等南北方知名社会学者,于1930年成立中国社会学社,创办了《社会学界》及《社会学》杂志,增聘了言心哲、倪逢吉、张鸿钧、严景耀、关瑞梧、雷洁琼,兼职教师张友渔、章元善、朱积中等。
许仕廉在1925年的《对于社会学教程的研究》中,提出了办理燕大社会学系的指导思想,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即是“特别注重社会调查,使学生明了中国现实的社会情况,并掌握收集科学材料的方法”,“一切课程计划要符合中国现实社会的需要”。号召每个学生选择一个社会问题来进行研究,成为深刻了解中国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对广大学习社会学的同人来讲,通过社会调查来学习社会学学科,不但是专业要求,同时也是专业的目的。由于许仕廉的大力推动,社会学系逐渐形成了理论、社会工作、社会调查三者并重的学科建设体系。[28]这种工作发展模式一直持续到50年代社会学系被取消。但这种三者并重的理念是社会学一直到今天从教学到研究都关注的理论和实践构架体系。
1926年,燕大社会学系正式开设了社会调查课程,由留美教授李景汉讲授。除了讲课外,李景汉还带领学生在燕京大学附近的黑山扈、海淀、成府、挂甲屯等地,对146户农民家庭进行实地调查,将调查成果写成《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该书反映了北京下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与贫穷。这是我国“第一个”由中国人进行的农民家庭情况的调查报告,成为以后“家庭调查的蓝本”,在方法上贡献很大。[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