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城乡与近代区域社会
- 肖红松 唐仕春主编
- 2106字
- 2025-04-25 18:06:45
序
2015年9月19—20日,在华北古城保定召开了以“华北城乡与近代区域社会”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各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会议,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界的又一次盛会。
“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每隔两年举办一次、延续多年的系列会议,自2005年首次举办,至今已举办了六届,走过了整整十年。历次会议主题如下:
第一届——2005年青岛会议,主题: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
第二届——2007年乌鲁木齐会议,主题: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
第三届——2009年贵阳会议,主题:近代中国社会控制与社会流动;
第四届——2011年苏州会议,主题: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
第五届——2013年襄阳会议,主题: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第六届——2015年保定会议,主题:华北城乡与近代区域社会。
由上可见,历次会议主题各有侧重,涉及中国近代社会史诸多重要研究领域,反映了业内学者探索问题的多样与深化。每次会后,我们都选取一些主题比较集中的论文结集成册,编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集刊”,迄今已经出版了七辑,记录了历次会议上研究者们探索的足迹。
这次保定会议提交论文70余篇,以大会和专题小组的形式进行了两天的交流与研讨。论文讨论的关键词一是“华北”,二是“区域”,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对于“华北”区域的界定,目前还有一些不同说法,我们采用的是一般所认同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5个省级行政区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涵盖的地域。相较于以往历次会议的全国性宏观主题,本次会议首次收缩、集中到区域,且是以华北为中心的地方性区域。这一主题的选定,固然有河北大学研究重心的吸附力效应,也是本系列会议重心由宏观而分散趋向地方且集中的标志,同时体现了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区域化这样一个重要学术趋向。
本次会议论文论述的内容形式多样,有的偏重理论探讨,有的侧重实证研究;有的致力于区域整体性观察,有的集中在省域乃至村落、人物的个案深入解析,可谓丰富多彩,是华北区域研究最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我们依会议惯例,组成编委会选取一些论文,并征得作者同意,汇编成这册“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集刊第八辑”,题名与会议主题名一致,即《华北城乡与近代区域社会》。限于出版经费和篇幅,我们从参会论文中选取了25篇讨论比较集中的论文编入,并按内容归纳为“区域社会史理论反思”“京津冀区域社会”“区域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与教育”“性别与生活”五个专题,具体内容读者自可翻阅书内各篇,在此不再重复。至于会议其他论文的内容,读者可在本书最后的会议综述中作进一步了解。
本书收入的这些论文,从不同侧面对近代华北及区域史相关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对这些领域的研究都有所推进。其中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京津冀区域社会史。在此次会议一年前的2014年,国家刚刚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区域”成为国家深化改革新布局的一个创新发展新“特区”,必将以“首都圈”城市群的优势,成为我国发展升级的又一战略高地。要实现这一发展战略,需要集中区域的全部力量,发掘各种资源,协同组合,集中发力。
京津冀地区自元明以来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中心区域,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近代以来,京津冀是中国政治、文化变动及社会转型的核心区域,由此形成了区域内中心城市及城乡关系的特殊格局及区域特性。这些历史积淀构成了今天区域关系的基础,因此从京津冀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探索近代以来区域内的历史变迁,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关系,为今天的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历史资源与借鉴,是我们历史学者应当承担起的时代责任。缘于此,这次会议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社会史”的学术概念,试图将原来已有的三地各自相对独立和分散性的研究引向整合,建立起“京津冀区域”这样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当然,提出这一新理路只是开始,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沿着这一新路进一步扩展、深入开掘,只要假以时日,持续努力,就会使这一新领域结出更多的研究成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做出史学界的贡献。这本论集记录了迈出的第一步,我们也由此期盼着以后会有更多的学术投入及研究成果,开创出一个生机勃发、硕果累累的新领域。
“京津冀区域”对我本人而言,还有一份浓浓的乡情。我出生在河北,成长于天津,工作在北京。过去别人问我是哪里人,往往三地难以说清,如今我则可以大声告知:“我是京津冀人!”京津冀已经成了一个区域整体,成为我的共同家乡,我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最后要感谢本论集的各位作者,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提供给这个平台,使同好读者得以借此分享他们的研究心得。感谢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肖红松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唐仕春副研究员花费心血编辑了这本论集,为这次会议留下了共同探索的印记,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园地奉献上一朵新花。
期待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研究在业内同人的不懈探索和共同努力下,不断前行,步步登高,为史学园地和社会发展奉献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李长莉
2018年2月4日立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