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能法则:不卷不焦虑,做更多对你重要的事
- (英)阿里·阿布达尔
- 1346字
- 2025-04-09 19:19:54
好心情生产力:一个惊人的秘密
当年读医学院的时候,我痴迷于效率问题,这驱使我额外花了一年的时间修了一个心理学的学位。当我开始整理关于好心情与工作效率的一些知识碎片时,我想起了自己上学时曾做过的一项实验,实验材料包括一支蜡烛、一包火柴和一盒图钉(见图0-1)。

图0-1
想象一下,你面前放着这三样物品。你的任务是将蜡烛固定在墙上的一块软木板上,而且要保证蜡烛被点燃时,蜡油不会滴到下面的桌子上。你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尝试摆弄这些物品,试试看,能想出解决方案吗?
面对这道题,大多数人只考虑到如何使用蜡烛、火柴和图钉。但是更有创新意识的人看到了图钉盒的潜在作用。这道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把图钉盒看作一个烛台,而不仅仅是一个容器(见图0-2)。

图0-2
这就是蜡烛问题,一个典型的创造力测试问题。它最初由卡尔·邓克尔(Karl Duncker)提出,相关理论在他去世后的1945年才得以发表。此后,它被广泛应用于无数项科学研究,用以测试人们的认知弹性、压力对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心理学家爱丽丝·艾森(Alice Isen)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项颇具影响力的实验,以研究情绪如何影响人的创造力。
艾森首先将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先得到一小袋糖果作为礼物,再开始做蜡烛问题测试。另外一组没有得到任何激励就开始进行测试。该理论认为,得到糖果的一组在解决问题时情绪会更积极一些。艾森确实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因为得到糖果而稍微改善了情绪的人在解决蜡烛问题时比其他人成功率更高。
我在攻读心理学学位时初次接触到艾森的这个实验。当时我觉得它很有趣,但并没有完全改变我的思维方式。因为我当时一点儿也没有想把蜡烛固定到墙上的强烈愿望。但现在作为一名初级医生,再回顾这个实验时,我意识到艾森的观点非常深刻。它表明,拥有好心情不仅仅让我们感觉很好,实际上还会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我现在才知道,此后一大波关于积极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都建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它表明,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时,我们能想到的行动方案更广泛,对新的体验更加开放,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也更强。换句话说,好的心情提升了我们的创造性,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是最早探索这项研究背后原理的人之一。她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教授,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人物。作为心理学一个较新的分支,积极心理学旨在理解和促进人类的幸福。20世纪90年代后期,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关于积极情绪的“拓宽与构建”理论。
根据“拓宽与构建”理论,积极的情绪拓宽了我们的意识范围,构建起我们的认知和社会资源。“拓宽”是积极情绪的当下影响:当我们心情很好时,我们会敞开心扉,接收更多的信息,看到周围更多的可能性。想想上面提到的蜡烛问题:参与者情绪积极时,能够看到更多潜在的解决方案。
“构建”是积极情绪的长期影响:当我们情绪积极时,我们会构建起心理和情感的资源库,比如韧性、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技能、社会关系和身体健康,等等,这些资源将来会帮到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过程相互促进,从而提升我们的正能量,促进个人成长,推动事业成功。
积极的情绪是人类成功的动力源泉。
该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来理解积极情绪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积极情绪不单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瞬间感觉,它与我们的认知功能、社会关系和身心健康密不可分。